[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宋永杰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97

个人档案

宋永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8-12
最后更新时间: 2016-03-01
日志总数: 68
总点击量: 599633

 

 

日  志

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及其管理探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第5期增刊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3200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9-03-05 17:47:21

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及其管理探讨

宋永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北京102413)  李金英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 北京100082)

摘要:科研活动的创新性会造成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目标、内容、方法、投入、风险等方面难以准确评估或预计,从而造成管理上的困难。在分析科研活动不确定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应对措施,以求降低不确定性对科研活动造成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科研活动;不确定性;管理

 

0 引言

科研活动是一种创新性的脑力劳动,由于“创新”才有开展的必要,而正是由于“创新”,科研活动的结果和过程必然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科研项目的立项决策建立在对科研结果和过程的预测和评估基础上,而立项之初其不确定性往往是最大的也最难把握;实施过程中会出现一些立项时预料不到的困难或结果,造成技术路线、经费等方面的调整,从而带来过程控制和评估的困难;验收时看似一切确定,实际上科研结果的可靠性和科研成果的成熟度仍存在不确定性。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是科研活动的固有特点,不能消除也不能忽视其存在,惟有对其进行科学分析,充分认识其利弊所在,从而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益。

1 科研活动不确定性的表现

1.1 研究目标的不确定性

多数情况下研究目标的表述主要有:“完成XXX研究”、“掌握XXX技术”、“建立XXX方法或装置”,一般还有量化的考核指标,看似很具体。研究目标是对未来活动结果的综合估计,能否实现必然存在不确定性;并非所有的研究目标都能确定量化的考核指标等客观标准,而且项目材料中描述研究目标的文字很难准确反映研究目标实现的程度,因此对研究目标实现情况的判断也存在不确定性。

1.2 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一种创新性的探索活动,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在项目立项时会有论述,但随着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研究方案会进行修正,变动大时甚至技术路线都需要发生改变。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并不是科研活动中需要刻意避免的,恰恰相反,研究方法的创新是科研活动创新的基础和保障,越是探索性强的项目其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越大。

1.3 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的不确定性必然带来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工作内容、工作量、工作进度方面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研究人员的责任心、严谨求实等主观工作态度的不同,也会造成工作内容和工作量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在重复实验、测试实验、可靠性验证和误差分析等方面。

1.4 经费消耗的不确定性

研究内容的不确定性必然造成经费消耗的不确定性,同时科研消耗的原材料、燃料动力、设备等直接成本和科研分摊的管理费、福利费、人员费等间接成本在项目研究周期内由于价格、工资或政策的变化往往会发生变化,而变化的幅度却是难以预计的。经费消耗的不确定性必将造成项目预算审核的困难和执行过程中的弹性,预算时经费应该明确到何种程度,执行中经费可以允许的弹性有多大是经费管理中值得认真考虑的两个问题。

1.5 科研单位物力和人员投入的不确定性

科研单位中的一些科研项目往往具有继承性,已购置的设备和材料可供后续或相关的项目使用,这些已有条件未必能够充分而恰当地反映到申请项目的预算中。科研单位中的一些人往往不只承担一项科研任务,准确核定一个科研项目的人力投入是有一定困难的,尤其是为了多申请项目或多争取经费而人为增加人员和工作时间投入时。科研人员的责任心、工作热情、工作作风等主观因素对科研活动具有重要的影响,而这些主观因素在实际工作中也不太容易准确评估,更别说通过书面材料进行准确评估了。

1.6 突发事件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中难免碰到一些突发事件,如设备的突然损坏、突发的安全事件、突发的自然灾害、外协或国际合作突遇困难、突发的社会安全事件或重大的社会活动等,往往会造成研究进度甚至研究方法的变动,这些突发事件常常是难以预计的。

综上所述,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是科研活动所固有的,在立项、实施和验收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存在,形成因素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由于科研活动不确定性的存在,外部审视科研活动如同“雾里看花”,隔的层次越多,“雾”就越厚,就越不容易看清楚,对科研活动实施象生产活动一样的“精确管理”只能是“美好的主观愿望”。不正确认识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往往造成:立项时过分要求材料的厚度、目标的量化、方案的细化、预算的精确等,立项环节多、立项效率低;实施时过分强调研究内容和进度以及经费按计划实施而忽略科研工作的弹性和工作质量,过于频繁(季度甚至每月)的编写材料和检查汇报,管理控制过度而科研自主不足;验收时盲目要求经费与项目同步使用完毕,受时间和人力限制又难以深入开展验收和科研结果评价工作,验收后的收尾工作少人过问;形象一点,打个比喻,有些科研项目的立项、实施和验收的管理是“头重、腰软、脚轻”,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

2 科研活动不确定性对管理工作造成的困难

2.1 国家投入确定的困难

由于单个项目的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经费需求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并且其不确定的程度很难估计,因此采用基层上报项目、层层论证整合方式形成的总体科研规划或计划的目标、内容和经费也将存在不确定性,其不确定的程度同样难以估计,因此要想对整个科研规划或计划进行精确评审是非常困难的。在确定国家投入时应清楚:国家所能提供的科研经费相对于科研人员的需求永远是有限的,没有必要争论国家投入的多少,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有限的科研经费用到最急需的地方,如何使有限的科研经费产生最大的效益。

2.2 资助项目确定的困难

项目意义是确定资助的重要依据,而可行性和急迫性、研究内容和经费预算评估同样是确定资助的重要依据。意义转化为申请项目的研究目标就会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达到研究目标不一定就能实现项目的全部意义;可行性由于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的不确定性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论证能够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但不能完全消除该风险;而急迫性就更不容易说清了,每个项目都会说自己是急迫必须的;研究内容和经费预算的评估也会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而变得困难;因此科研项目不确定性的存在会造成确定资助项目的困难。

2.3 承研单位确定的困难

  “竞争”是市场经济下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科研领域也希望通过“竞争”来优化科研资源的配置,关键需要保证竞争的“公平性”。由于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即使具备一定技能和公正立场的专家对科研活动的准确把握也有一定困难,况且经费对科研单位的重要性各个科研单位都非常清楚,公关在所难免,因此在多个科研单位竞争时确定承研单位是具有一定困难的。而编写规划或指南的 “近水楼台”优势、规划或指南的定向发布、信息传达的不通畅、关系亲疏的不同、技术判断力的高低等往往妨碍了竞争的公平性,从而不是优化了科研经费、科研人员、技术条件等科研资源的配置而是造成了重复投资、分散投资等科研资源的浪费。

2.4检查验收实施的困难

检查和评估是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实施过程控制的主要手段,过于频繁的检查和评估是不可取的,既浪费了科研和管理人员的精力,也耗费了时间和经费。由于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严格按照原定材料检查可能限制了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同时管理人员的技术能力也未必能够准确衡量科研活动的工作量、水平和消耗,越是基层越清楚究竟工作量多少、可靠性强弱、水平高低、经费盈缺。验收时若不深入审查结果的可靠性、目标实现的程度、经费使用的合理性、水平的高低,验收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3科研活动不确定性的应对措施

3.1直接按比例确定国家的科研经费投入——以不变应万变

既然层层汇编不能保证得出准确的国家科研经费投入需求,不如换位思考,采用“从上到下”的方式确定经费投入,也就是直接按照上一年或几年国民生产总值的一定比例(如1.5-2%)来确定当年国家科研投入,然后按照国家的经济发展领域的科研需求按比例进行二次分配,如:医药卫生,15%;防灾救灾,15%;国防科技,15%;农业科技,15%;工业科技,15%;条件建设,10%;社会科学;7%;基础研究,5%;机动3%。其中工业科技可包括能源技术、冶金技术、非金属技术、制造技术、信息技术等,并且国家资助的工业科技要求承研单位自身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配套经费。按经济活动的领域来划分比按学科划分更加有利于科技成果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因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成果往往是多学科综合的、能够实际应用的。

由于民用科技和国防科技,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的界限都不是泾渭分明的,再加上具体的科研活动又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科研管理部门多和资助计划渠道多必然会为重复立项、分散投资、部门协调困难、立项环节多、效率低下等埋下隐患,因此归并科研管理部门的职能、优化经费计划渠道应成为国家科研体制改革的一个重点。

3.2衡量科研项目的立项和科研成果的水平——以“应用”为准绳

“科技发展要面向经济建设”是我国科技发展的方针,因此以“应用”为准绳来衡量科研项目(纯基础研究除外)的立项和科研成果的水平是必要的。规划和指南作为指导科研发展的方向应建立在国民经济对科研需求调查的基础上,提出最低指标要求和理想指标要求,依据应用来提指标而不是由科研人员依据对自身的能力和手段估计来提,而申请的项目应紧密依据规划和指南,需求分析具体有针对性,研究目标力求在十年内能够应用或基本能达到应用,研究内容和技术指标根据应用的要求全面而恰当地设置。目前我国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不仅仅是转化渠道不畅的问题,还与科研成果的应用成熟度有很大关系,有些科研成果实际上只是实验室结果或模拟结果,而有些成果则缺乏经济竞争力或应用条件考虑不充分。

3.3减少科研单位间的竞争,鼓励单位内部人员的竞争——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

以国家投入为主的科研单位之间的同领域竞争,不仅可能造成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同时还可能造成立项烦琐和人才分散,好比投资在多处挖井却没有几口挖得足够深。生产领域的竞争可以是多家企业生产同样的东西,因为市场容量是巨大的,市场份额多者获胜;而科研领域的竞争原则上讲“市场容量是1”,只要有一个单位成功即可,没有必要多个单位都拿着国家的经费进行同样的研究。如果国家某个科研方面只确定一个投入单位,长期、稳定的投入不仅提高了立项效率,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科研队伍和科研硬件条件以及科研技术基础的积累。为避免定点投入造成该单位不思进取,促进科研单位内部人员的竞争是必须的,设备和材料虽然是科研活动必须的条件,但人员才是科研活动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人员之间的竞争要比单位之间的竞争更有效也更合算,关键是保证竞争的公平性。

3.4 给予重点科研单位部分自主科研经费——简政放权

重点科研单位是国家科研体系的骨干力量,应重点支持、重点监管。对于重点科研单位应适当简政放权,让其在国家划定的圈圈内自由、充分地发展,给予一定特殊政策,如:提供正式职工足额的人员费用,使课题经费不再支出该费用;降低科研项目中管理费、固定资产使用费费、收益等非直接科研消耗支出;给予部分自主科研经费,同时取消其申请国家小额科研项目的权利;强化科研环境的建设等。

3.5规范、科学、有效的科研管理——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

国家科研主管部门应减少对微观科研活动的干预,集中力量于国家科研规划和计划、国家科研政策、单位和学科的布局、部门协调和配合等宏观科研管理方面,从管项目过度到管单位,从监管者过度到服务者和裁判员的角色。制定的科研单位管理政策、项目管理政策、经费管理政策、人事管理政策等应协调、简洁、有效、统一,政策的执行应认真严肃不可含糊,同时注意收集执行过程中的意见反馈,对不适应的政策及时进行调整。科研主管部门更要成为政策执行的典范,不宜政策多变、格式多变、过多要求科研人员填写材料或汇报等。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减少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1]

科研单位应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经验或其他科研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实施高效率和高效益的微观科研管理,管理部门也可通过制定一些指导性的管理规范,引导科研单位实施科学高效的管理。国际标准化组织发布的ISO9000族标准不仅仅能够用于指导科研单位的质量管理,同时由于其理论基础(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实质上也是组织管理的普遍原则,因此还可以对组织的其他管理活动提供帮助和借鉴,真正促进组织建立一个改进其全面业绩的管理体系。尤其是ISO9004标准(《质量管理体系-业绩改进指南》)将关注面由顾客拓展到包括员工、社会等其他相关方,体现了“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思想,同时该标准针对过程提供了许多方法指南,使其具有很强的实际操作性,该标准可以指导科研单位建立更加全面、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用以不断提高科研单位的业绩[2]

3.6建设道德和技能双高的科研队伍——激励与约束并重

科研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是决定科研质量甚至科研成败的主导因素,科研人员 “认真负责、严谨求实”等主观因素的自觉发挥和充分发挥是防止科研活动不确定性带来弊端的最有效手段,因此人事管理是项目管理、财务管理、质量管理等其他方面管理的根基,造就一支具有道德和技能双高的精干的科研队伍是国家科研事业的根本保证。人事管理的核心是建立和实施科学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必须结合科研活动和科研单位的特点,制定并实施合理的人员准入、岗位聘任、工资福利、人员考核、职称晋升、人员流动、人员淘汰、人员培训等管理制度。

3.7适度而有效的监督——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好

监督是科研管理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但并不是监督的次数越多越好,监督的次数要适度,监督的方式需高效率和高效果。月度或季度检查的频次过于频繁,不仅增加了科研人员的负担也增加了管理人员的负担,况且不少科研项目的合同签定和经费下拨严重滞后,很难按照月度或季度进行检查,多数情况下采用“年度检查+中期评估”的检查频次即可,关键是需要保证检查的效果。在检查的过程中应强化责任使承研单位成为管理部门的得力助手而不是检查的屏障,重视检查科研单位的管理环境而非具体项目,促使科研单位实施全面、认真、有效的自查,对科研单位和课题组进行适当奖优罚劣,等等[1]

4结论

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其形成既有科研活动自身的客观原因,也有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投入的主观原因,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会为经费投入的确定、资助项目的确定、承研单位的选择、监督验收的落实等方面带来困难。正确认识和科学分析科研活动的不确定性是十分必要的,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可有效减小科研活动不确定性带来的弊端,从而提高科研活动的效率和效益。

 

 

参考文献:

[1]宋永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的思考、中国科技论坛[J]、北京、2008年、第7期、P16-20。

[2]中国质量协会、全面质量管理(第二版)[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P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