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孙福全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30

个人档案

孙福全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7-21
最后更新时间: 2009-04-18
日志总数: 12
总点击量: 104759

 

 

日  志

"三螺旋"与"孪生三螺旋"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3284次   回复:0次  
发表时间:2008-07-24 21:35:41

         

        三螺旋原本是古代米索布达米亚人发明的一种三螺旋状的提水螺旋,用来把水从低处提到高处,以灌溉巴比伦公共农场和“空中花园”。后来,社会学者和研究创新的学者把它用到了创新领域,形成了创新三螺旋的概念。创新三螺旋把大学、产业、政府比做三个螺旋,他们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推动产业创新乃至国家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

        三螺旋的概念提出来以后,就一直有各种各样不同的意见,比如为什么是三螺旋而不是四螺旋、五螺旋等等。但三螺旋的基本观点我是赞同的,那就是创新有赖于大学、产业和政府的有效互动,在互动过程中,大学、产业和政府都有自己的目标和功能定位,保持着独立的身份,同时,每一类主体要互相适应,具备其它两类主体具备的一些能力,如大学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企业自身的研发能力等,这为彼此之间的合作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创造了好的前提条件,使各类主体容易找到利益的结合点。在各国创新过程中,学术界、产业界和政府通过共建科技园、合作研究、联合申请专利、经费资助等形式密切合作,共同构建有效运行的三螺旋。

大学、产业和政府都是三螺旋的重要成员,在创新体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而三螺旋理论认为,大学日益成为最重要的螺旋,在创新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早期的大学被认为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提供博雅教育(Liberal Education)和培养绅士的地方。19世纪中叶,德国柏林大学在洪堡(Von Humboldt)教授等人的提倡下率先改革,认为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自由地从事“创造性学问”,强调大学的研究功能,大学应该成为知识创造的源泉。美国的大学在重视教学与研究的同时,发展出独特的风格,即突出大学的社会服务功能,让学术界与产业界结成伙伴关系,要求大学成为社会的“服务站”。这类集三种理念于一身的大学被称为研究型大学。原斯坦福大学教授、工程学院院长、堪称“硅谷之父”的特曼所主张并成功实践的模式就是这一风格的典型代表。如今,大学的理念正在从研究型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变。创业型大学把大学的教学、科研、决策咨询与促进和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使命结合起来,而政策的导向也在鼓励大学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三螺旋是由大学和产业之间关系的二螺旋发展而来的。硅谷原本起源于学术界与产业界的双边合作,但这种双螺旋式的合作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因此,政府被引入到“三螺旋”的创新体系中,成为第三支螺旋。政府正在从传统型政府向创新型政府转变,而转变的途径一是官僚主义控制的自上而下的模式,二是政府采取适度参与的模式。在创新实践中,两种模式往往是交叉使用的。
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促进创新和经济增长,同时带来生态环境、身心健康等关乎可持续性的问题。因而,作为大学—产业—政府三螺旋的孪生兄弟,大学—公众—政府三螺旋被提了出来。大学—公众—政府三螺旋作为“平衡的车轮”,确保创新和增长以不损害环境和健康的方式进行,因此被称之为可持续三螺旋。在创新三螺旋中,产业(公司)作为创新的主体和用户拉动创新,创业型大学通过知识和技术转让推动创新,政府则通过规制和财政计划把两者连接在一起。在可持续三螺旋中,公众作为主体推动螺旋的形成和演变。孪生三螺旋构建了把创业动力整合到公民社会中去的社会组织。
我们国家提出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一创新体系强调了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市场的导向作用,而没有体现出政府的积极引导作用。实际上,政府在产学研结合中可以发挥确定知识产权归属、促进技术转移体系的建立、制订研发税收减免政策、建立促进创新的组织机构等方面的作用。因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目标是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官产学研密切结合和有效互动的技术创新体系。
在发达国家,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是天经地义的,大学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远没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大学在创新三螺旋中被放到主要位置。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企业到目前为止总体上技术创新能力还比较薄弱,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与大学和科研机构合作的层次和水平。因此,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把企业放在主螺旋的位置是中国创新三螺旋的特点,这与发达国家的三螺旋结构是迥然不同的。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GDP保持了年均9.8%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位,若按购买力平均计算仅次于美国,可以说创造了经济增长的奇迹。然而,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的同时,不能不看到我们在资源、环境、健康等方面付出的沉重代价。物质上的需求是可以用金钱满足的,然而,清新的空气、碧绿的河水和优美的环境是金钱买不到的。因此,在发展模式中,必须引入可持续三螺旋,把公众作为一支重要的螺旋。公众是创新成果的需求者,也是创新活动的受益者。在创新中吸引公众的广泛参与,既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建立公民社会的要求。在创新中反映公众的需求,同时又依靠广大公众进行创新,就可以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平衡,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构建中国和谐的三螺旋就是实现政府—企业—学研的和谐和政府—公众—学研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