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宋永杰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97

个人档案

宋永杰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8-12
最后更新时间: 2016-03-01
日志总数: 68
总点击量: 599145

 

 

日  志

企业真的已经成为中国研发活动的主体了吗?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3782次   回复:12次  
发表时间:2009-06-22 16:50:40

企业真的已经成为中国研发活动的主体了吗?

(宋永杰2009.6)

    2007年中国R&D经费中70.4%来源于企业,而且R&D经费的支出72.3%在企业,与欧美等国相比差别不大,实际上从2005年开始情况就基本如此,单从数据上看应该说企业已经是中国研发活动的主体,但为什么中国科研成果的转换率、企业的科技竞争力、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仍不理想呢?

    成果转换率低是中国科技活动中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企业研发主要应该产生专利,但中国专利的绝对数量和质量与世界先进国家还有较大差距, 2007年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分别为26.1%和10.6%,其中还有一些属于非职务发明;反观国外,日本2004年国内的发明专利的申请占到当年申请总量的89.7%,韩国2005年的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占到当年申请总量的65.7%。我国近期科技进步对经济的贡献率在50%左右,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近期的科技进步贡献率多超过70%。

原因之一:统计结果的可靠性

  统计数据的真实并不代表统计结果的可靠,因为真实的数据也可能由于分类的不同而影响最终结果的可靠性。2007年中国企业的研发经费中有96.1%都用于试验发展,而试验发展与技术改造活动甚至是某些情况下的生产活动等是不太容易划分的,因此可能存在国内外统计口径不一样的问题造成中国企业的R&D投入和支出被高估了。

原因之二:企业外壳下的独立事业单位

    中国的政府机构改革过程中将一些部委变成了企业集团,如原子能院就是中国核工业集团下属的全额事业单位,象这样的单位还很多。企业外壳下的独立事业单位的R&D支出究竟该算作企业的还是研究机构的呢?由部委转变过来的企业集团许多尚未能完完全全的转变为市场经济中独立运作的企业集团,其下属科研院所的活动与下属企业生产有些不能很好对接。

原因之三:科研单位数量多,研发规模小

    中国的科研单位数量庞大,据统计至少要有1万多个,所以虽然总投入不低,但由于投资分散,再加上条块分割又造成重复投资,所以研发的规模难以上去,因此产出也就不理想。

原因之四;跟踪模仿多,自主创新少

    虽然企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研发活动,但以跟踪模仿为主,自主创新的少,所以难以申请专利,也难以掌握核心技术。

原因之五:研发活动需要一定的积累

    研发活动需要一定的积累才能取得突破,并不是钱投入上去了成果就会立马随之而上。

原因之六;部分研发活动缺乏效益

    有些研发活动可能由于立项时考虑不足或实施不力或市场竞争不规范等原因,使其难以产生预期效益,比如成果不成熟、缺乏经济竞争力、研发团队凝聚力弱、遭遇技术壁垒、知识产权不能得到很好保护等情况。

 

 


[评论人:朱伟] 评论时间:2009-06-23 09:28:35
认同你的观点。至少在短期内,企业是无法成为中国研发活动的主体的。希望这个观点能成为大家的共识。
[评论人:张九庆] 评论时间:2009-06-24 08:50:16
这个观点需要更多的材料来支撑。
至少在5年以前,许多研究材料提出了企业已经成为主体的观点。
希望能形成详细的分析框架,用更充分的数据和完整的视角来阐述这个问题。
并投稿本刊。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09-06-25 09:27:49
谢谢关注,这个问题若想得出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论是不太容易的,因为“评判企业成为研发活动主体的标准”只怕都很难确定,要想对该问题有深入探讨,需要进行调查、比较、分析与讨论,建议你们战略院能开展此研究,我由于是业余研究,只能通过一些书籍、网络资料和自己在工作中的观察与思考开展一些管理研究。
我是在编写《科研不能成为高耗产业》的过程中,发现中国的专利水平(或者说科研转化为生产力的水平)较低,再联想到大家常提到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以及自己观察到的一些情况,以为中国研发投入政府应居于主导地位,没想到一查数据,企业的研发投入和支出占了70%以上,故有此疑惑。
前两天刚给贵刊投了一篇稿子-《科研经费全过程的探讨》,该文虽然理论分析少,但现实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方面还是有一定可取之处,请批评指正。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09-06-28 12:11:06
真正的科技资助管理者,和科学家都应到百姓中去解决急需,而非高高在上,把官与权和资职当荣耀巳是旧货。因为国主席都到百姓中去了,小人物虑伪的东西已经过时。
[评论人:王小理] 评论时间:2009-07-14 17:13:07
这是个很好的主题。补充以下几点简要个人看法:

第一,我国经济社会目前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赶超发达国家阶段。基于某些原因,宏观政策主体服务对象围绕若干大型企业及集团。R&D效率较高的中小企业通常是名义上的服务对象。

第二,在知识经济时代,R&D活动是依托于科技创新型企业的,而科技创新需要紧密的一系列政策,特被是财政金融政策相配套,中小创新型企业由于创新配套政策的缺位,无法进行有效R&D。

这两点似乎先天圈定当前创新型企业不大可能成为创新主体。

第三,基于原始创新和源头创新的客观需要,基于基础研究和生产开发的日益密不可分,导致一种新趋势:在某些产业和学术领域内,学术机构和学术机构与产业的联盟依然构成该领域的研发活动的主体。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09-07-15 05:42:01
对作者的观点表示认同,早在1996年我就关心了这个问题;所谓的“主体”与非“主体”问题,主要是从社会资源配置角度而言的:是不是“主体”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投入者的社会角色、成果产出者和直接受益者。作者所列举的6点原因愚觉得应该是需要学界和政府着力解决的问题:即(1)统计的可靠性、(2)事业单位转制(企业单位)问题、(3)科技投入的成效问题、(4)技术创新的新颖性问题、(5)研发(规律)产出、成效与产出的张力问题、(6)研发的(社会的、经济的,成果应用的可行性等)评价与管理问题。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09-07-17 15:22:19
感谢《中国科技论坛》和各位朋友对此问题的关注,我也希望能有人对此问题做更深入的研究并提出“能使企业不仅形式上更是实质上成为科技创新主体”的措施。
王小理老师的观点很现实,中小企业目前在国家的创新体系中还难堪重任,企业和科研单位结合更现实些。
赵克老师所总结的6个原因比较有高度,每个都可以做一篇大文章,由于我自身岗位和时间的限制,只能尽力而为。
[评论人:] 评论时间:2009-07-23 16:52:00
学习了!
许多统计数据都是很美妙,也很玄妙!宋博士的疑问对我很有启发。

只是有一处不解:

贵文中写道“2007年国内发明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所占比重分别为26.1%和10.6%,”,可是我在网上看到了另一种统计结果“在国家知识产权局2007年受理的发明专利申请中,国内发明专利申请量为153060件,比上年同期增长25.1%,占发明专利申请总量的62.4%”(http://www.gov.cn/jrzg/2008-01/29/content_873771.htm)???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09-07-31 11:34:17
两者含义不同.
本文中所写的是国内的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占国内发明、实用新型、外观三种专利的比重。
你所提网页的比重是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的发明专利中,国内申请量所占比例62.4%,其余为国外向中国知识产权局申请的。
[评论人:汪青松] 评论时间:2009-08-15 01:18:41
宋老师的观点有道理.张九庆主任建议进一步论证.本人博士论文对此也做了一些分折,其中一篇投中国科技论坛了:《企业技术创新与企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分析》,利用灰色关联分析(GRA)模型,依据2003、2006、2007年我国27个省的数据,就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2003、2006、2007年,我国东、中、西部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均弱于企业固定资产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其中,中部、西部体现较东部明显;最后阐述了提高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对企业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度的途径。请指正。汪青松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09-08-19 11:11:50
汪青松同志:
在网上没有查到你的文章,可否发至我信箱内syj@ciae.ac.cn, 谢谢.
[评论人:李俊] 评论时间:2010-06-13 13:14:47
支持!企业的科技后动不是自发的内在的动力支撑,至少国有企业是这样,利润是最大的追求,短期行为是主要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