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原创空间: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32

个人档案

张赤东
战略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8-14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4-18
日志总数: 44
总点击量: 236016

 

 

日  志

中国设立“科学技术与创新部”的遐想

作者:   分类:科技体制与管理研究   Tags:醪糟老道   浏览:5882次   回复:37次  
发表时间:2009-10-22 17:00:40

中国的创新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阶段。

在当前,创新浪潮已经席卷了全球,各主要国家纷纷努力提高科技竞争力的时候,加强企业的创新能力尤为重要。各国政府在推动本国创新工作上也是各显神通、不遗余力。中国当然也不例外。

主管创新工作,首推中国科学技术部。虽然创新有很多的形式,制度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组织创新、营销创新,等等,但创新的基础就是科学技术。更何况,很多的时候,我们所说的创新就是技术创新。所以,本说中的创新就是包括了产品、技术和工艺的技术创新TTP。所以,科学技术部对于国家的创新发展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实际上,科学技术部也在为此而不懈努力。一系列的科技计划,一系列的科技政策,无不围绕“创新”这个主题展开。当然,推动创新是为了发挥科技这个第一生产力。

同时,我国还有很多部门也在同时致力于创新发展之工作,如发改委、工信部等等,同时也是创新政策的制定者,甚至于强于科学技术部,至少是不弱于。中国科学院还有自己的系统,也是一支不可小觑的创新力量。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这样,虽很好的推动了各个方面的创新工作,但是财政部却犯难了。谁是创新激励政策的推动者?究竟该以谁的创新政策来制定国家财政激励政策呢?在不能区分的情况下,那就等你们都统一意见了再说吧,或国务院决定。但实际上各家谁也说服不了谁,怎么办?就各走各的道儿了。

我们现在就是这样的纷纷现状。

正好赶上国家行政的部委改革的思路,于是,我想,国家的创新工作总要由一个部门来统领,名不正则言不顺。于是,我想,科学技术部是一个很好的基础,正好可以在其抓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在向下延伸一下,把创新工作也担起来,就可以组成一个“科学技术与创新部(The Ministry for the Science, Technology and Innovation)”。多好!

从此,创新发展工作国家层面只此一家,国内政令统一。此部必须担起所有的创新职责。于是,科技计划的转化导向必须要得到加强。于是,科技政策的产业化商业化导向必须要得到明确。于是,国家重大专项的经济利益必须得到实现。

多好!

以上乃一时之想,很多不足之处或谬误之处,还望同志者指正。


[评论人:张九庆] 评论时间:2009-10-23 11:07:24
这事整得比较大。
科技部的肯定欢迎。
把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化司直接划过来,中科院的院部的管理职能划过来,教育部的科技司划过来,等等,多好。
邀请某些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做提案,先吹风。
下届或者下下届政府就完成。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09-10-23 18:24:17
关健是科技项目申报、审评是否多此一举,国家专利局已实际审查了才授于发明专利权,申报审评是否达建了一条学术不端土壤,是滋生不端行为的设计框架。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10-24 13:17:28
科技部和工信部关于电动汽车的博弈,就是例子。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0-26 15:08:39
这是一个大战略,就是在国家层面也是不小的变动。
眼下,这是十二五的制定时期,如何体现这个战略布局是一个考验。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0-26 15:09:21
政令统一,就是避免内耗的。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09-10-27 16:17:43
我是非常赞同国家的科技管理职能集中的。多头管理会造成以下问题:协调难度增大、管理人员多、管理制度复杂、管理效率低而成本高、科研单位多头申报疲于应付、重复投资和分散投资、经费使用效益低等等。
我在《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思考》的博文中对此问题作过一些探讨,建议科研管理职能集中于科技部、总装备部、基金委三个部门。
[评论人:] 评论时间:2009-10-30 17:30:33
这个主意太好了!为何不早些面世呢?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1-02 22:49:57
此想法早已有之,但一直在问自己:提出来有何意义?
去年看了几篇关于国外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特别是关于澳大利亚创新体系的报告,深有感触,更加肯定了自己对创新部的建立的想法。而后,对奥地利的访问中也发现,创新部的提出对国家的创新发展的确能起到一个很好的后发建设优势。毕竟,我们是后发国家,如何把握后发优势,有何能有效、高效地利用创新这个工具来发展经济是一个十分关键、紧迫的问题。所以,在经历自己的思考,认为这个想法不是一个无病呻吟之后,一时冲动才提了出来,而没有给出充分的论说。
[评论人:张建华] 评论时间:2009-11-03 18:01:22
想法很好。值得去推动。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11-04 15:23:06
科技部本身地位也有所下降
[评论人:赵光远] 评论时间:2009-11-04 15:49:21
从发展趋势上应该如此。不光国家层面,我在参与省级的科技统计工作中深深感到多部门管理的困难。政府部门尚且如此,何况项目申报单位和申报人,肯定感觉到更痛苦。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1-09 13:10:55
近期去陕西调研,也是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
当前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我国科技计划的实施只是到了课题验收就结束了。科技部的工作到此就是结束了。但是,科技计划不应该只是做科研,而应该成为产业化发展的源泉。因而,我想,当将科技部的科技计划与发改委的产业计划结合起来,前有科研,后有产业,才是真正的创新,才能实现真正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1-09 13:14:55
所以说,建立创新部的最大用意,就是——要整合国家的创新资源,提高科学技术资源的利用效率,特别是国家科技资源,不只是仅仅为了国防,更何况单独拿国防来养国防也是行不通的,而还要与民口科技、经济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国家机器,尤其是国家机器各个机器部件之间的配合,使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结合,实现自主创新、重点跨越。
[评论人:王汉斌] 评论时间:2009-11-09 16:24:57
这个想法很科学,对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主要是既得利益的重新整合,必然使有的部门丢掉一部分利益,实施阻力就会很大。
[评论人:王汉斌] 评论时间:2009-11-09 16:25:15
这个想法很科学,对合理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提高创新能力有积极的作用。但实施起来难度很大,主要是既得利益的重新整合,必然使有的部门丢掉一部分利益,实施阻力就会很大。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1-09 16:35:26
如果是有益于国家且是国家必须要做的事,当知难而进,亦不可为而为之。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1-09 16:36:45
更何况,大部制改革已经开始,一切皆有可能。
[评论人:房汉廷] 评论时间:2009-11-12 19:38:11
这个问题是个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话题。我和一些爱好者曾经做过一些工作,后来因过于敏感搁置了。赤东在一个公开论坛上提出来,非常好。建议你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包括理论、案例等。从国家层面,建议认真梳理一下丹麦、芬兰的科技组织。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1-17 16:13:05
感谢房老师的支持!
但再想向下去,就感到十分困难了。所以才在博客中发出,就是需要找寻同志之人,探讨之,慎思之。还请房老师不吝赐教!
[评论人:张九庆] 评论时间:2009-11-19 11:43:03
帮你想个研究框架:构建中国特色的大部制-科技与创新部的创建研究,内容:
(1)我国科技与创新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中国科技与创新面临的宏观管理问题
(3)何谓中国特色的大部制-科技与创新部的特色
(4)科技与创新部的体系架构于功能定位
(5)当前建立科技与创新部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及其建议
):):
启动经费5000元,国家自然基金委拿出应急研究专项经费支持。
1个月内拿出讨论稿。
力争在明年两会前拿出上报国务院稿。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09-11-19 13:24:14
美国能选评年度10大发明,就是从专利局选出来的,中国为什么不能,没有选评知识的专家吗?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是以技术检索结果为依据,审评发明的先进性是以国家发展计划为标准,通过15年的关注,本发明在国家十五计划内的发明专利并且在市场上都有了示范工程,发明人在艰难的推广着,专家审评为墙体革命产品,还得到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第八届科博会高层论坛上,建筑节能专栏技术论文6篇,王禄德技术论文占了2篇,是否证明国家对技术项目的认可,国象发改委专刊《中国投资与高科技》记者专访,专刊发表,而发明人企业得到了什么?
得到了不小虑名,得到了建设局帮助仿冒,普及到了全国仿冒,得到了被骗,连国家统计组都还在想骗我3800元,所为的发布费、会员费等等,好发明专利为什么在中国立不上项?得不得科技资助,作为专家应研究这个,这是否叫国家失去了科技资助信用,是中央没有好政吗?有?什么原因应大家探讨。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09-11-19 16:46:49
看来体制改革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我算是一个赞成实施“积极大幅度体制改革”的同道中人,在实际工作中对于多头管理、条块分割具有深切感受。除了《国家宏观科技管理体制思考》之外,在2006年我写了一篇《国家科学技术管理机构的变迁》,初步梳理了一下国家科技管理体制的变革历史,并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限于能力与时间未再进行深入探讨。
体制对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影响,太有必要开一个题目进行研究,组织若干个课题组进行平行研究,不同人不同部门对该问题的看法肯定不同,对于重要的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采用多个课题组独立平行开展有利于选择最优方案。找几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独立自主精神(不受或少部门利益)、高学术水平的人挂帅(如房教授),找一些有能力、有热情、善思考的人来做,应该是能取得很好进展,关键是如何拿出充分的证据与分析来说服高层,毕竟该变动是巨大的。
我搜集有几篇关于美国、法国、日本、印度、丹麦、以色列等国科技管理体制的文献,本意就是想做体制研究。若需要,可与我联系,syj@ciae.ac.cn
[评论人:江一泉] 评论时间:2009-11-20 13:08:15
江一泉 原创 | 2009-7-25 8:56 | 投票 | 阅读:76 本文已获编辑推荐 内容修改
点击:76
关键字: 创新科学
[摘要] 本贴仅对《宇宙中心说》一书作精简的介绍,《宇宙中心说》一书分为十七个大部分、一百六十三个小节、三十九万多字,大16开本,书号:ISBN9789624508277/D。52211。用翔实的现代数学、物理学和逻辑意识进行演绎推导是全书学术观点的主旨。书中通过融合经典、创新的数学物理模型建立了宇宙稳态循环中心模型并给出科学合理的宇宙存在观。

书中的目录和陆续的单元简介可以参见《价值中国》网站:http://jiangyiquan.chinavalue.net和网易http://blog.163.com/yqjiang7/。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今天,大爆炸起源的宇宙模型矛盾重重,已经不能作为描述自然现象最客观和准确的宇宙模型。如果没有建立一个正确的、与自然存在的宇宙相对应的数学物理模型,我们在整体科学前进的路上就会遇到障碍。我们的数学家、物理学家、交叉科学家、生物、化学家等所有各行各业的科学家将会在遇到顶级重大问题上的选择发生方向性的错误。时空观、宇宙观、世界观是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也是带领人们走出人生困惑和建立平和幸福的重大问题。

[关键词] 力 九维动力空 宇宙中心模型 统一场论 对称性破缺 黑洞定律

[中图分类号]O41 文献标识码: A

[数学、物理模型]

数学方面

● 普适相对存在定理

● 三元完备集合定律

● 集合复合几何

● 悖论运算法

● 参照系算法

● 有理无理数的转换

● 数系分类法

● 代数、几何的统一模型

物理方面:

● 黑洞定律

● 力的机理、4种力的统一

● 力的乘法定律

● 地球自转的机理

● 三元九维宇宙模型

● 物质结构相对论

● 量父量子模型

● 光速可变的一般表达----光速方程式

● 红移现象的归因

● 生—物结构区间常数

● 生物手性的机理

● 观测系、参照系复合理论

● 对称性破缺的渊源

● 统一整体宇宙时空观

● 统一空间场方程组

● 统一量纲

● 宇宙中心模型、广宇空间模型

[正文] 三百多年前,莱布尼茨曾经诘问牛顿关于力的来源问题……(全文见书,欢迎索阅)
[评论人:叶桂林] 评论时间:2009-11-23 11:35:52
这令我想起上个月底参加一个会的感受,会上一些地方的科技厅长对自己部门的定位进行了讨论,他们都表示对现在科技厅的定位感觉比较模糊。对于一些牵涉创新、与产业息息相关的工作,省政府一般比较倾向于交由发改委来做。我觉得博主提出这个题目也是感受到科技主管部门的危机,所以与其被人兼并,不如早点制造舆论兼并对方。

与科技主管部门相关的大部制改革,现在一些地方已经在试点,深圳和珠海已经将涉及产业管理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经贸、外经贸、科技等部门并入新组建的科技工贸和信息化局。这些试点的结果很可能会影响将来科技部的命运。

对于芬兰,我有过一点研究。芬兰并没有类似中国的科技部,而是比较分散于几个机构: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 Council 级别很高,主要是制定国家层面的科技、创新战略;具体则主要由Ministry of Education和Ministry of Employment and the Economy这两个部门来实施;再下来就是研究资助的机构Academy of Finland和Tekes,前者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后者主要资助应用研究以及后期的技术创新。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1-23 14:14:39
To 叶桂林:
很是感谢你的分享!
但我提出这个博文,不是怕人吃了科技部,而是从如何加强我国的科技与经济发展的结合角度出发的,为的是讨论如何才能制定更加有力的创新政策,什么样的政府机构才能更好地推动创新政策的实施。当然,也为科技部担忧。但我的忧愁不是科技部的被兼并,而是科技部的努力不能有效转化为科技生产力。其实,纵观科技部的工作重点与职能界定,也能看出科技部的点点滴滴的转变。高兴的是,现在可以说,不在是科研的部了。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09-11-26 22:50:49
很热闹,也说几句。九庆的建议可以考虑,但仅限于前半段,后半段申请基金就是扯淡了。
丹麦和芬兰的经验没有说服力,这两个国家和海淀区差不多,不能拿来说事。
现在的问题是:是否还需要有一个统领科技工作的部门?还是大家都去抓大事不做基础性的“育苗”工作。给科技部的定位本身就是做前端没有太多显示度的工作,当然我们可以自称为抓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如果不做基础性、普惠性的工作,而只面向产业的技术创新,那结果必然是取消,保留一个基金委和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司得了,产业的创新活动通过各个部门提预算,财政去平衡。
如果什么都想抓,那就是国家科委和经委的混合了,这个谁也不会批,谁也不会答应。内部协调的难度一点都不亚于分散化。
创新工作不需要一个部门统一抓,就像发改委也不是什么都抓,也主要是通过价格和审批实现。产业的运转主要是市场的事。创新也是一个市场行为,不确定性更高,政府的手不宜看得太清楚,否则更不容易创新了。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09-11-27 17:47:37
科技管理的创新也要有标准,标准的衡量标尺是国家发展计划,如何超前完成发展义务?应依法定位于发明人认可,因为发明人掌握发明成果工艺,我前期博文提到了发明人的自主作用与国家关系的重要性,发明成果工艺就是产品生产与质量管理标准,新标准就是新文化;新的教科文,目前国家的科技项目申报,从主题上讲就是设坎,国家拿钱养着种技部那么多人,研究如何申报、如何限制、而不研究如何利用新闻采访发明成果,资助如何靶向发明成果,如何加大对发明人进行服务,如何派送支持人才.资助人才.标准起草、生产管理.产品市场。国家抓紧建设科技资助管理体系是目前新专利法实施的关建所在,形成专用科技新闻节目、网站、年度重大发明奖、评估师、注册师、审计师队伍,一直涉及到大专院校的教科文起草编缉。也请专家共论。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2-02 16:14:54
To小华:
你说的很好啊。只是有一点,我有点不明白。为什么不需要有一个部门来统一抓好创新这个重大的工作?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2-02 16:18:43
To王禄德:
你的“科技管理创新也要有标准”提法不错,我感觉很好。这也正是需要将科技部转变为科学技术与创新部的一个出发点。不要只知道科研,更要明白科研的意义。在于转化。
[评论人:田闯] 评论时间:2009-12-02 21:55:32
不如把教育部、科技部、科学院合并为教科部。
[评论人:魏宏儒] 评论时间:2009-12-27 16:16:31
这个想法很好!钱老在生命快要结束前!向温总理提出:多年来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高水平科技人才?这说明钱老还在关心国家科技和教育的发展问题。我认为:造成多年来我国为什么培养不出高水平科技人才的根本原因,是我国几千年封建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人才”观念,长期形成根深蒂固的落后的思想文化,枪打出鸟,树大招风等等抑制“创新人才”的产生和成长,依据读多少车书、背诵多少唐诗宋词,满腹经能的人,才是“人才”;现在我国从幼儿圆到大学都教育孩子学知识学文化,读死书和死读书,只是教育孩子学习知识的方法和应用知识的方法,没有教育孩子发现新知识、创造新知识和应用新知识的方法,考孩子掌握多少知识、掌握多少知识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现在我国科技管理机构和教育管理机构及社会公众认为,读多少所名牌大学、获得多少硕士、博士,研究员、教授、高级工程师、院士的人,发表几十篇研究论文的人,才是高科技人才,这就造成我国假文凭、假学历、造假论文不断出现,世界首创的科研课题在我国是不能得到国家科研经费支持的,世界首创的新发现和新创造的高科技论文,在我国学术期刊是根本不可能发表,编辑部会说:这篇论文没有理论根据,没有专家认可。这些专家根本就看不懂首创的新发现和新创造的高科技论文,这就我国大量科研经费产出量少,培养不出有世界影响的高科技人才的原因。科技部改革只是重要一步,我国政府制定全套方案,进行科技管理、教育方法和思想、文化宣传措施,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的改革,希望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做题案。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10-01-15 17:23:11
To魏宏儒:
言之有理啊。
多少年来,中国为什么出不来诺贝尔,为什么在国内的人才出不来成果,出了国就可以成为华裔诺贝尔?
中国教育与科技之分离,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不想评价教育改革之问题,但从一个整体上去认识人才问题,培养人才,是一个大问题。所以,才提出从创新的角度去考虑,统一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11-03-14 13:01:11
看了很多的回复,有两个感谢:
一是对于创新的语境有差异,含义不同。
二是,尽管如上,但是创新是一个极为重要的事,大家关心。
所以,国家有必要对此有个统筹安排和主管负责。而,进一步厘清各部委之间工作关系,甚至可以进行部门改革。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11-03-14 13:02:15
而且,也希望各位同仁也不要仅是在此说说,更要呼吁,去扩散思想。
[评论人:cbh] 评论时间:2011-04-01 10:10:32
诸位贤达,你们真认为成立这样一个部就能做到“政令统一”了吗?我们国家分分合合的事还少做了吗?事与愿违的遭遇还少吗?试想这样一个部成立了,如何协调与财政部、发改委、工信部等等的关系?不是与创新有关的事就不用他们管了,业务上还会有交叉。是否真到了不另起炉灶不足以创新了?还是考虑能否把眼下的政策用足用好。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11-08-25 16:39:17
综合与专业部门交叉管理是必然,协调起来冲突的利益少,容易进行。而之所以说要成立一个突出管理创新的部门,一个想法就是综合部门之间的关系厘清,不要在国务院之下的部门之间利益冲突的太厉害,同样的基础研究管理就要出了三四家政策,竟是重复的。也正是部门之间的这种利益冲突与重复,才使政策协调与执行不畅。这是一个原因。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12-09-23 10:45:21
每每到十几大的时候,大部制,合并某某部的说法便会满天飞。
回过头来想一想,这样说,也是有原因的。这反映了社会、人们对科技工作的期盼,但却总是感觉创新工作没有做好,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没有更好的改变发展方式,没有更好的让大家过上创新的高质量生活!。。。。。。但是,拆分了就能解决问题吗?现在的几龙治水,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也不是一下子能解决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更要思考的是如何才能更好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实现真正的创新发展。所以,不仅不该简单地去拆分,而是真正地把科技管理职能有效集中,不要太分散太扯皮太多制肘,将科技与创新更紧密地连接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