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畅想空间 duanxh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28

个人档案

段小华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7-17
最后更新时间: 2014-12-03
日志总数: 49
总点击量: 399340

 

 

日  志

西部欠发达地区创新基地何去何从?

作者:   分类:产业技术研究     浏览:3091次   回复:1次  
发表时间:2009-10-26 16:43:23

 

    改革开放30多年来,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差距并没有得以缩小。相反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思想观念落后,加之恶劣的自然条件、地域环境,加剧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外部冲击带来的放大效应,西部的经济模式更趋于一种资源导向和粗放增长,整体上距离创新驱动的发展阶段甚为遥远。我们通过对西部地区创新基地的调研,深感发展中困难重重,前途漫漫,西部创新之路不仅靠自身力量,更需要中央政府长期输血。这将是一个缓慢而艰苦的过程。科技要有所为,创新基地要有所沉,沉入地方,植入区域经济的血脉。

 

20099月初,受科技部计划司委托,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赴甘肃省调研创新基地[1]的发展现状。调研组先后走访了国家、行业和地方的创新基地,包括兰州大学(功能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中科院近代物理所(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企业技术中心、酒泉钢铁集团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酒泉千万千瓦级风能基地和敦煌的10MW太阳能光伏发电等两处新能源产业基地。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看,近年来中央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取得了积极成效,有力促进了农业农村的发展,加快了西部矿产资源的开发,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总的印象是: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新兴产业正在兴起,但创新基地的支撑能力薄弱,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地区级科技服务组织运转非常困难,将影响未来一段时期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需引起高度重视。
1 甘肃创新基地的调研情况
本次调研的甘肃省是人口较多、国土面积大、生态脆弱、经济相对落后的西部省份,是典型的西部欠发达地区。甘肃的石化、煤炭、冶金、电力等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形成了一定的优势,但资源利用和转化率较低;产品结构以初级产品为主,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少;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乏力,经济增长方式仍然表现出粗放性特征。从今后所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及西部发展的内外部条件来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所面临的任务十分艰巨而且紧迫,而加快以科技创新促进西部发展已是客观趋势。一个明显的例子是:随着产业发展,水耗费量急剧增加,对于年降雨量只有30MM,年蒸发量高达3000MM的大片戈壁和沙漠地区来说,发展什么类型的产业以振兴经济成为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本次调研了解到,甘肃已初步建立了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高新区等创新基地,但基地数量少,创新能力有限;石化、冶金等优势产业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原子能、航天、沙漠、地质、草原生态等特色研究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各有关创新基地的发展情况如下:
①甘肃省高校的国家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目前共有34所高校,有6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7 个省部重点开放实验室。主要围绕几个优势学科持续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兰州大学的科研能力集中在功能化学和干旱环境、草原生态等领域。草原生态研究在省内三地市设有独立观测台站,积累了20多年的观测数据,在研究条件上有一定的地域优势。
建在甘肃省的大科学工程。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加速器国家实验室年研发经费超过2亿元,紧跟世界科学前沿,具备自主设计、建造大科学工程的能力,科研成果丰硕。近年来,依托HIRFL大科学工程,面向产业需求开发重离子肿瘤治疗设施,直接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医疗领域。
③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甘肃地域内的大企业集团已建立起专门的研发机构,如酒泉钢铁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酒钢”)、中石油兰州石化公司(以下简称“兰化”)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些机构可以围绕特定任务开发企业所需的新产品,开展必要的技术改造,但研发规模较小。
甘肃省地方创新基地与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建立于1982年,是在科学的春天时代,由原国家科委在各省市建设的分析测试研究和社会化检测服务的公益性科研事业单位之一。目前的设备90%是成立初期由原国家科委用外汇购置的进口设备,当时这些属于国际先进设备,为省内外很多单位的科研活动提供了大量服务。目前设备已陈旧、老化,破损程度高,多数带病运行。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在省科技厅的支持下,建立了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以开放服务的理念,吸纳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参加,按照理事会制度管理。该平台主要面向中小企业提供工程分析、仿真与虚拟设计服务,已开展了14个项目。
⑤酒泉新兴产业基地。酒泉地区风能资源丰富,具有风向稳定、风力持续性好、破坏性风速少等特征,加上地处戈壁,适合连片开发建设大型风电场。据规划,到2015年酒泉风电装机容量将达到1000万千瓦以上。酒泉风光电装备制造产业园作为风能产业基地,目前引进了10多家风电装备制造企业,包括国内市场有影响的风机总装、叶片制造和塔筒制造、法兰轮毂制造等企业,正在引进风机机舱罩、电线电缆和变压器等企业,建成后将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如风机总装方面,国内较大的三家企业——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汽集团——分别投资上亿元,1.5MW风机产能累计超过1300台,实现产值130亿元。中材科技公司制造的叶片长达41.5m,目前已经投产。酒钢集团公司的塔筒生产项目由于地域近、运输成本低,竞争优势明显。在省市科技部门的支持下,酒泉风能工业园区在筹建风光电生产力促进中心、风光电应用工程研究中心,建设风电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2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深层次原因
多年来,甘肃创新基地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和成效,但面对未来一段时期将迅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其创新基地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国家级创新基地水平较高,但大多数基地尤其是地方创新基地的科研试验条件差,仪器设备未能及时得到更新维护,老化、陈旧现象严重,基地的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弱。企业创新投入少,科研队伍力量弱,缺乏自主研发能力。产业化创新基地基本上是生产组装基地,尚无本地化的检测、测试和研发能力。科技基础设施和科研支撑能力不足成为支撑西部区域经济、战略产业发展的突出瓶颈问题。
1)主要问题
第一,公益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严重滞后,要素投入不足制约区域创新发展。
1)相比国家级创新基地,作为地方创新基地的省属公益类科研机构的仪器设备和条件建设欠账严重。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的设备90%仍是成立时购置的,目前已超过了寿命期,基本不能使用。尽管这两年新增了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等一些急需的小型设备,并对原有的老分析仪器进行了升级改造,部分实现了智能化,但设备改造不成体系,不能提供系统的、多学科的研发测试服务,服务功能也向行业性检测认证机构偏移。
2)相比生产制造能力,风电等新兴产业的研发、检测服务机构和能力极为欠缺。1970年代建立的酒泉风能研究所,对本地的风能资源及其规律进行了检测和研究。90年代引进先进监测设备,开始监测并研究实验性风场,为大规模开发风能资源积累了较为翔实的资料,为风电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风能研究所在前几年已经合并到酒泉市质检中心,目前还没有风电领域的本地试验机构、检测机构和工程研究机构,进入基地的生产企业的研发活动也不在本地。
3)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和地方财力等限制,甘肃省整体科技投入强度很低。2007年,甘肃省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为0.95%,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1.08%,分别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3%38%。因为资金总额有限,政府对创新基地和研发服务机构的条件建设支持力度小,财政投入渠道少。除了中央在地方的大院大所外,缺乏有竞争力的本地化的创新基地。此外,大多数企业不具备研发能力,企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0.3%,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难以形成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大企业对科技投入重视不够,创新动力不足,如兰化和酒钢的年销售收入分别超过600亿和300亿元,但两个公司年研发投入仅在几千万元,投入强度不足0.2%,不能独立开发成套技术并实现规模化生产。而广大中小企业则无力开展研发活动。甘肃的科技进步水平居全国第23位。
第二,初步形成分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但服务能力不足,迫切需要发展活跃的科技中介组织。
甘肃省机械科学研究院建立的甘肃省装备制造业数字化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遇到障碍。一方面是甘肃省内机械制造企业对数字化设计技术的认识不足,认为不能很快转化为企业的经济效益,采纳新技术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应用这项技术是一个投资大、耗时长、多学科交叉的工作,对企业有一定的技术基础、信息化条件和人员专业素养要求,但绝大部分中小企业并不具备相应条件,对新技术的学习能力和购买能力不足,客观上造成对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的市场需求较少。因此科技公共服务平台的服务对象和市场需求有限,难以形成平台正常运转的良性循环。
科学技术及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和普及,能够促进市场的发育和经济的增长,进而引发更多的对技术应用与研究开发的有效需求。因此,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公益性科研机构及科技中介组织急需要政府的多方面支持,在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下,鼓励企业建立必要的技术能力,形成对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的内在动力,同时政府属研发机构能够为各类企业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和服务。
第三,突出问题是创新人才的缺乏和流失,基地的持续发展能力堪忧。
优秀领军人才是科研团队得以保留、研发能力得以维持发展的必要条件。兰州大学功能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过去几十年来为本领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目前的室主任坚持在西部工作30年,副主任是英国留学回国的清华大学毕业生。由于这些领军人才坚守这番事业,长年坚持在西北搞基础研究,培养学科梯队,才得以保持了该实验室在国内的领先地位。
由于地域经济和科技条件限制,欠发达地区高水平的科技人员严重短缺。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向科研条件和生活待遇更好的地区流动是大势所趋,也是欠发达地区面临的最大挑战。兰州大学干旱草地实验室、中科院寒旱所等机构的骨干被抽到北京建立新的研究所,导致实验室能力下降;甘肃省分析测试中心在转制后,受多种因素制约,仪器设备陈旧,科研条件下降,无力吸纳有研究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兰化和酒钢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急切需要高水平研究开发人才。兰化技术中心所属7个研究所的科技人员共200余人,仅有2名博士,平均年龄35岁,无一名50岁以上的有研究经验的研究人员;每年仅开发6种新产品,新产品对集团公司的销售份额贡献不足0.1%。酒钢企业技术中心的技术人员主要分布在车间,重点解决生产现场的技术问题。企业科技人才的欠缺影响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的能力。
2)深层次原因
第一,经济发展方式的要素驱动特征明显。有色、冶金、石化、电力等六大支柱行业(比重超过GDP总值的74%)均为基础性原材料和能源工业,这些行业主要依靠少数几家大型国有企业集团,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产业链短,带动性不强,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发展滞后。甘肃的经济增长方式依然表现为要素投入、价格和自然垄断的粗放式发展局面。
第二,市场化的投入和运行机制尚待形成。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呈现政府主导的经济发展框架和产业结构特征。但由于认识、观念和机制等差距,甘肃的市场机制发育缓慢,民营经济活力不足,尤其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发展缓慢。很多科研机构及创新基地等待政府的科技投入,缺乏自身“造血功能”,主动寻求市场机会尤其是区域外的科技资源的动力不足。
第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不足。由于部门分割及历史原因,中央与地方科技资源和人财物等基本创新要素流动受限,造成一个基本局面是:坐落在甘肃省的国家级的基地对本地基地的溢出效应较差,本地经济并不能从中直接受益。而与本地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产业发展、科技发展需求亟待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在二者都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必然会引起当地科技能力和企业技术竞争力的相对下降。
因此,大力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支持其形成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促进西部区域经济发展、加快结构转型的根本途径。
3 有关建议
甘肃在西北地区地理位置居中,外接西部六省区,贫瘠干旱,人口较多,民族成分多样,具有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典型特点。激活、发展好甘肃,影响带动效果会较大。因此,解决好甘肃的创新基地建设,促进当地经济较快发展,在西北乃至整个西部地区都具有示范意义。
甘肃创新基地的情况集中反映了西部欠发达地区发展中遇到的科技支撑新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在发展思路和体制机制上有所突破。当前迫切需要以国家西部建设的战略定位,加强对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财政投入,逐步引导形成市场化投入和运行机制,形成本地化、特色化的创新基地。
1)高度关注西部欠发达地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的紧迫性,适应结构调整的需求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中央政府高度重视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为保持边疆和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制定了一系列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在卫生、教育等领域加大了政策性倾斜和转移支付力度。调研表明,随着西部产业发展,支撑国家战略定位功能的西部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问题凸显出来。
从长远计,通过加强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提升科技基础能力,才能满足结构调整对西部科技创新的要求。根据甘肃的实际情况,建议继续加强对重离子、旱地、精细化工、生态保护等重点领域的创新基地的科研条件和能力建设,提高其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能力。加快对兰州大学等科研单位有关生态环保研究的旱地重点实验室、支撑风光电能源发展的研究试验基础设施建设。
在关注高水平的国家重大创新基地建设的同时,要高度关注与区域经济发展息息相关的地方创新基地建设。建议加大对地方创新基地的投入,通过多种途径更新仪器设备和科研条件,提高对本地创新主体的研发服务能力。同时鼓励国家级创新基地面向地方需求开发新产品,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加强本地企业和创新基地加强与国家级创新基地的技术联系。
2)利用创新基地建设,完善人才引进、培养和发展机制,形成本地化创新能力
西部创新基地的发展,关键在于培育和建立本地化的创新能力,但是与创新能力高度关联的科技人才匮乏成为明显的制约因素。在现有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局面下,西部地区对创新人才的吸引力较弱。当前,有关部门应利用好创新基地布局及建设的契机,通过创新基地的建设向西部地区配置一批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人才,使西部地区能用得上、用得好。关于人才配置的领域,建议重点关注西部急需和西部特色两个方面。西部急需是指实现地区和谐发展所必需的领域;西部特色是指生态环境等具有独特资源优势的领域。关于人才配置的途径,建议在西部创新基地内探索流动工作制,设立短期工作岗位和科研任务,鼓励全国优秀人才以支持西部大开发的方式到创新基地开展科研工作,逐步培养西部人才梯队。同时,加强中央财政投入,引导地方增加财政投入,提高西部领军人才的待遇,使一部分愿意到西部工作的人才能安心留在当地。
3)加大对西部科技基础条件投入的政策倾斜,逐步引导形成市场化的投入机制
据调查,西部省区在申报国家工程技术中心、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基地方面,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难以筹措配套资金等原因,在与发达地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在现有格局下,西部地区的创新基地建设仅依靠自身力量不足以形成创新发展能力。要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布局角度,制定具体的倾斜政策。支持具有西部特色的重点学科和产业发展所需的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建设,建设一批公益性检测服务机构和研发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研仪器设备和条件资源开放共享,服务于中小企业的技术需求。大力扶持发展充满创新活力的民营经济和新兴产业,推动市场机制的进一步形成,以培育产业竞争能力。
4加快建立与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测试及工程化试验基地,让新兴产业落地生根
现有的风电、太阳能等新兴产业基地,仅为生产加工基地,处于产业链后端,产业可转移性强。为形成产业的持续发展能力,需要引入更多科技要素。建议建立省部共建甘肃省风光电工程技术中心,加强与兰州大学、中科院风电研究所等单位的合作,加强酒泉工业园的创新服务和科技孵化功能;设立相关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推动企业联合建立中试、检测和研发机构,为风电装备、电网传输等建立研发服务平台,解决叶片抗风沙、调峰等关键技术需求,开发新能源配套设施,既为本地生产企业提供长远发展基础,又为风电、太阳能发电大量东输支援内地准备条件。


[1] 创新基地是指为实现国家、区域及产业发展目标,在某一特定经济与技术领域具备较强创新功能及长期持续发展能力的创新组织。创新基地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组织承担重大任务、开展集成创新、培育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依据创新链的结构,创新基地大致分为研究试验基地、技术开发与工程化基地、产业化基地等几种类型。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11-04 15:46:49
创新基地的支撑能力薄弱,
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
地区级科技服务组织运转非常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