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学者称号与社会分层
最新的消息,重庆将实施“两江学者”计划,设置100个岗位面向海内外特聘教授和专家。有评论者认为“两江学者”的月只有区区津贴5000元,从个人待遇来看不高,难以吸引到人才。
用重金延揽人才,近些年来中国的招不少,先有中科院的百人计划,后有国家政府层面的千人计划,还有港人出钱的长江学者,还有自然基金委的杰青,等等。到网上搜了搜,许多省市有自己的学者,一些学校也有自己的学者,例如黄河学者、芙蓉学者、天府学者、泰山学者、楚天学者、岳麓学者、桐江学者、龙江学者、紫江学者、皖江学者、赣江学者、潇湘学者,甬江学者、太湖学者、荣华学者、闽江学者、京师学者等。
各种学者称号对科研人员的实际激励作用到底有多少,获得各种称号的人的实际科研水平到底有多高,这里姑且不去讨论。但是,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学者称号只是我国科技人员的社会化分层的一个体现。
通过这种方式,渐渐地把原本简单的科学家群体又分成了三教九流,原来职称评价体系中的职称重要性在一步步地弱化,各种称号取代了职称中的顶层称谓。
例如,从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职称中,分离出了硕导、博导。于是,有博导称号的教授被赋予了高于没有博导的教授的学术价值评判。一个例子是,现在很多大学规定,博导要有博士学位,使得老一代的教授们不得不也去拿一个博士学位。
显而易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学者称号和其他各种称号把一个研究员、教授从普通的、众多的职称称谓中分离出来,变成了有称号的研究员和教授,自然在社会分层中占据了较高的地位。
以科研机构的一个研究人员的社会分层为例,比较简单的由低到高的职称结构是: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院士
现在的结构变得更加复杂: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研究员(有各种学者称号)-研究员-研究员(有各种学者称号)—院士—两院院士。
所以,仅仅从社会分层的来看,即使待遇真的不高,科研人员对各种学者称号的争夺也是完全必要的。我相信,“两江学者”称号出炉,对科研人员具有较大的吸引力。更何况,每年重庆市里和单位所给的团队科研启动和配套经费至少可以达到60万元,考虑到中国的现状,这些钱归个人来支配,很多钱也可能会流入个人腰包,因此加上隐性收入,待遇其实一点也不低。估计报名的人会不少,至少重庆本地的教授、研究员会有挤破脑袋的。
类似于学者称号,各种奖励(津贴、学术团体职务、社会兼职、行政职务)也具有类似的这种功能,增加了科研人员的社会分层,或者区分科研人员社会分层中所处的不同地位:
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副研究员(获奖者)-研究员-研究员(获奖者)—院士—两院院士。
各位读者,现在请你掏出自己的名片,看看是否在职称后面添加了括号或者相应内容,以便随时提醒别人自己在社会分层中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