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张九庆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3

个人档案

张九庆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7-07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1-14
日志总数: 65
总点击量: 621758

 

 

日  志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15-01-07 14:48:54
当文学遇到科学,那就是将失去美感,剩下的都是原子分子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15-01-04 10:17:48
我看到了一位好老师的作为,但我不认为周鼎必然是位好老师。他8年来一直在上课,没有搞过科研,没有去过他讲述的企业、社会组织或其他机构工作、生活过。他在很熟练或灵巧地宣讲一种间接知识,但缺乏说服力或现实指导性。
更好的一种制度,是让周放开他的课业,体面地做科研,再体面地回到课堂。凭他的口才、见识和投入,他讲的课才真正是这个社会需要的。
学生喜欢他,只因学生现在不知道未来他们接触的那个行业究竟是怎么样的。
[评论人:张明火] 评论时间:2014-09-28 10:47:36
非常精彩,谢谢九庆老师。比单纯地看《技术史》深入多了。
[评论人:liufeng] 评论时间:2014-09-03 09:50:38
今天才知道九庆同学是一诗人
[评论人:李玉凤] 评论时间:2014-08-05 11:16:00
用心看世界,赞
[评论人:骆庆生] 评论时间:2014-07-24 10:36:10
若为来生出轮回,今日行善莫迟疑。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14-07-02 15:19:04
张老师解得不错!看来可以造一门新学科,“诗词科技学”,透过诗词研究科学而不是通过专门的科技古籍研究科学。
[评论人:张九庆] 评论时间:2014-06-26 08:24:39
学生课本里,《吟鹅》应为《咏鹅》,特此说明。
[评论人:张明火] 评论时间:2014-06-25 17:26:55
私人捐资科研活动,在中国需要两个条件:个人的经济基础;二是个人的修养境界。
在急功近利的环境下,境界很重要。
[评论人:张明火] 评论时间:2014-06-25 17:23:09
谢谢分享!
[评论人:张明火] 评论时间:2013-09-29 15:28:07
谢谢九庆老师分享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13-08-02 20:20:49
一针见血!不过我个人认为,基础研究是无法划地图的。真正就价值的基础研究什么时候出来,出来是个什么谁也不知道;例如,爱因斯坦就是在做专利局小职员时,提出影响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方向的理论的;有个统计说,美国的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一直在5-8%,很低的!就是因为其先导性和暂时无用才有公共包底的;应用、开发研究则不一样,成功率在88%以上
[评论人:张九庆] 评论时间:2013-01-09 16:39:53
是什么造就了伟大的实验室,怎样的土壤能够孕育诺奖成果?在过去两百年中杰出的实验室很多,但几乎没有哪个能比得上英国剑桥分子生物学实验室LMB。本周正值LMB首个实验楼建立50周年,而LMB也正是在那一年迎来了四位科学家同时获诺贝尔奖的殊荣,他们分别是马克斯·佩鲁茨、约翰·肯德鲁、詹姆斯·沃特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LMB辉煌的历史中共有13位科学家成员获得诺贝尔奖,此外还有八位诺奖获得者曾在该实验室受训或工作过。LMB出身显赫,其前身源自著名的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当时想必没人能预见到它日后会有如此多的巨大成就。不过从历史上来看,它与其他一些杰出实验室有着共同的特点,它们都积极采用新技术方法、创新研究人员培养方式、并对新兴科学领域充满热情和创新意识,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些实验室能够吸引能做出成就的天之骄子。科研实验室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早期,在这段历史中LMB是现代实验室的典范。在LMB之前还有许多具有不同时代特色的伟大实验室。早期实验室在十九世纪以前,大多数实验室都是个人的工作场所,有时会配有一到两个助手。由妻子辅助的化学家安东尼·拉瓦锡(1743–94)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在那时妻子和仆人充当实验助手的现象非常普遍,直到尤斯图斯·冯·李比希 (1803–73)将这一模式彻底改变。李比希的化学实验室于1826年开设在德国Giessen大学。该实验室的声誉吸引了整个欧洲的学生,也为李比希赢得了“有机化学之父”的美誉。李比希的实验室是研究及教学设施的早期典范,一间房的实验室中间生着火,周围围绕着实验台。李比希对他的门徒进行培训,尤其着重训练他们的分析能力。欧洲各地的学生蜂拥而来,使得欧洲十九世纪中期的化学带有鲜明的李比希风格。培训也是俄国生理学家伊万·巴甫洛夫 (1849–1936)理念中的一部分,巴甫洛夫团队的组织形式形成了一个“科研工厂”,是世界上第一批进行专业分工的团队之一。他团队中由不同的成员专门负责外科手术、化学和处理狗等过程。巴甫洛夫的实验室占据了整座建筑。随着科研越来越复杂,协作性越来越强,实验室的规模也在快速发展,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托马斯·亨特·摩尔根(1866–1945)位于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的果蝇实验室。以果蝇作为研究对象的现代遗传学实验就在此诞生。摩尔根是位天才科学家,他身边也围绕着同样天才的学生和博后研究者,其中包括Alfred Sturtevant、Calvin Bridges和Hermann J. Muller。尽管摩尔根出身于美国南方贵族家庭,他一直以一种平等的理念经营自己的实验室,以至于历史学家们至今仍对几位当事人的相对贡献争论不已。1933年摩尔根独自赢得了诺贝尔奖,不过他把奖金分给了Sturtevant和Bridges帮助他们抚养子女。只有Muller(研究辐射对突变率影响获1946年诺贝尔奖)正式提到摩尔根有时会利用他的学生。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果蝇的遗传学研究是在自由交换和相互贡献的模式下完成的。李比希、巴甫洛夫和摩尔根开创了独特的实验室氛围,他们的实验室不仅获得了国际声誉,更吸引了大批天才科学家,为获得进一步的成就提供了良好土壤。LMB等许多成功的现代实验室都借鉴了摩尔根的平等主义理念。LMB实验室的形成卡文迪许实验室创立于1874年,它的首任主管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1831–79)被誉为在牛顿和爱因斯坦之间最重要的物理学家。在1962年拥有独立的实验楼以前,LMB只是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一个研究单位。在早期的工作人员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马克斯·佩鲁茨(1914–2002)。他于1936年来到英国,本希望与剑桥大学的生化先驱弗雷德里克·哥兰·霍普金斯一同工作。但他在与卡文迪许实验室的X射线晶体学家J.D.贝尔纳会面后,年轻的佩鲁茨认识到X射线能够作为解析蛋白分子结构的工具。佩鲁茨又花了一年时间才得到了适用于X射线衍射分析的马血红蛋白晶体。但由于二战的阻挠,佩鲁茨在七年后才得以重回血红蛋白研究。当时在卡文迪许实验室主管威廉·劳伦斯·布拉格的鼓励下,佩鲁茨与约翰·肯德鲁(1917–97)合作继续对血红蛋白进行研究。1947年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MRC决定对佩鲁茨和肯德鲁的研究进行资助,LMB也在此时正式诞生。佩鲁茨将当时的自己形容为在物理实验室研究生物学问题的化学家。佩鲁茨和肯德鲁在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道路上继续前行,由于血红蛋白作为模型比较复杂,他们又将更简单的肌红蛋白列入了研究日程。1948年休·赫胥黎加入了这一团队,不过他随后转生物物理学领域,研究肌肉收缩的动力学,这也是实验室研究领域拓展的早期范例。这个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的声望与日俱增,吸引着众多才华横溢的青年科学家陆续来到剑桥,包括当时的研究生詹姆斯·沃特森和博后弗朗西斯·克里克。成功的实验室往往会产生越来越多的成就,其规模也会逐渐变大。在战后紧缩的英国,对于生物学家们来说卡文迪许实验室越显局促。在发现弗雷德里克·桑格尔也没地方做实验之后,1957年佩鲁茨开始争取一栋专门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楼,LMB独立实验楼最终于1962年五月投入使用。当年十月,该实验室就迎来了佩鲁茨和肯德鲁的诺贝尔化学奖,以及沃特森和克里克的生理医学奖。开创辉煌1962年是LMB辉煌的开始,在过去半个世纪LMB一直处于分子生物学的核心。伴随着该研究领域的拓展,实验室出现了新兴的发育生物学、免疫学、细胞生物学和神经生物学团队。这样的新团队大多围绕着杰出的科学家形成,例如Sydney Brenner、César Milstein、Aaron Klug 和Michel Goedert。随着实验室的发展,它的管理也相应变得复杂起来。在1979年佩鲁茨退休以前,LMB都没有主管。佩鲁茨不想做主管,这样他在退休后也能够保有实验空间。当时实验室的管理委员会相当松散,大家只偶尔碰个头,其主要任务只是吸引青年才俊。佩鲁茨使实验室的管理结构保持着极简主义,直到1973年LMB都只由一个行政人员Audrey Martin(和她的狗)在照管。此后在实验室继任主管Sydney Brenner、Aaron Klug、Richard Henderson和Hugh Pelham的倡导下,LMB有效复制了摩尔根在哥伦比亚的平等主义研究氛围。目前LMB拥有400名工作人员,其中半数是固定员工,而其他则是学生和访问学者。描述成功总是比解释原因来的容易,新技术、新领域、用新途径解决老问题以及平等主义都是LMB的特色。LMB实验室在过去五十年的辉煌成就,使其规模不断扩大,预计在2013年会有更多的新实验楼竣工。愿LMB这样的实验室长盛不衰
[评论人:李佳婧] 评论时间:2012-12-27 16:13:00
很能理解你的无奈。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12-11-05 17:08:26
全媒体时代,应该有无数人在APP STORE一样,不停地提供可选择、可组合的内容服务。如果达到数百万级,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全媒体的制作者、参与者、分享者。问题是:谁来资助科普全媒体内容研发?
[评论人:胡仙芝] 评论时间:2012-05-18 00:43:51
学会在行政化下跳舞,正确处理学术与政治.鼓掌!
[评论人:] 评论时间:2011-12-22 13:28:48
不错,向张主任学习!
[评论人:] 评论时间:2011-12-22 13:28:48
不错,向张主任学习!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11-12-17 21:48:42
情况和我研究到的基本一样,看法基本相同;不过"管理者们已经无动于衷了';想有所作为的管理者基本也具有一定压力;现在是"随大流"拉;积弊太深!!!科研管理体制积弊太深拉;而在中国大陆从事科研管理的恐怕没有几个是真正的"管理出生的";可以说;真实把"科研管理"作为专业基础学习过的目前在该管理岗位者更是了了无几!!
[评论人:李向福] 评论时间:2011-11-29 14:37:39
学习了,很好!!!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11-11-09 13:39:22
这是有可能完成目标的。1、项目很大,包括20多个课题。每个课题一年发表5篇sci,其中4篇是国内相关期刊,因为他们本人就是这些期刊的主编。2、论文在申请之前已经搞得差不多了,只不过是分期分批发表的事。研究报告也在申请书提交时搞得差不多了,只不过是5年后验收的事。3、专利也好办,申请数跟发表论文取得录取通知书即可差不多。
[评论人:张旭] 评论时间:2011-11-01 10:51:02
想起语文考试的感觉了,答案都有些道理
[评论人:苏世伟] 评论时间:2011-10-25 17:17:43
在别的领域如此自我前瞻,也许还有人信,在科技领域这样大跃进,实在让人震惊。批评本身不是目的,关键在于建设,我们的政策制定部门、项目审批部门应该自醒。
[评论人:于良] 评论时间:2011-09-21 10:55:36
很早的帖子了。等什么时候科研活动都是企业用自己的钱来做,这些事至少少一半。
[评论人:于良] 评论时间:2011-07-08 12:51:12
以科研为谋生手段,就必然如此。也许未来两个情况下可能有改善,一是企业、人民都富裕起来了,对科研经费的争抢没有这么厉害了;二是家庭富裕的子弟做感兴趣的研究。我们去台大的时候,台大地理系的老系主任接待我们,他自己家就是台湾前三的大珠宝商,研究地理纯粹是因为喜欢。
[评论人:李祖杰] 评论时间:2011-06-29 17:33:42
我赞同李哲的答案,不知道老师的答案是什么?
[评论人:房汉廷] 评论时间:2011-06-22 19:16:03
九庆之“门”,门门皆通,惟有此门,已成后门。
[评论人:李哲] 评论时间:2011-06-21 21:15:15
九哥才子!这位老师也有成为文艺评论家的潜质!

第一题我选c,第二题选b
[评论人:张旭] 评论时间:2011-03-04 10:56:03
很深刻啊,但是如何改进呢
[评论人:唐震亚] 评论时间:2011-02-08 14:27:25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马上就有万名高端学者回流计划了,那是个更庞大的计划。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10-11-20 20:01:37
本文展示了一个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计划经济转轨于市场经济的过程缩影,中科院是从毛泽东时代遗留下来的中国科学研究院,真的老一辈科学家是纯碎的老革命,而改革过程得权上任的是权钱交易的变种,混杂无章的中科机制,怎能不爆出内彩来,中国的科学壁垒森严,是改革的最后一关,看吧!胡温主席定能有更大的突破!
[评论人:梁龙] 评论时间:2010-11-12 11:54:48
很实在,说出了中国科研领域的实际情况,向真正在搞科研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们致敬。
[评论人:韩言铭] 评论时间:2010-09-18 17:47:04
个人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该区别对待,基础研究可以画出地图,应用研究完全可以市场化导向。机制是对的,研究生熬成教授也就成熟了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10-09-01 13:41:51
科普界有几个爱惹事的。方舟子算是年轻的一个。有人认为他们不务正业,有人认为哗众取宠,还有人说妖言惑众。对方舟子不熟悉,不做评论。
[评论人:田保中] 评论时间:2010-08-30 23:34:28
在一个国家存在方舟子这样的人本来就不正常,一个人什么学问都不做,却以高尚的名义专门揭露中国学术界的舞弊行为,这是中国的耻辱!只是中国的媒体和学术界为方舟子提供了不应该提供的舞台,还有那些大量愚昧、根本不懂科学研究以及根本不知道中国科学研究弊端的产生根源的人成为方舟子的粉丝也是中国的悲哀,殊不知,方舟子光靠博客的点击率获得的收益就能让国内很少人能够过上他那种日子,他获得的电视媒体出场费和出书获得的收益更直接,更惊人!中国学术的揭弊应该靠各个学科的人揭弊,如果王晓东这样的人偶尔揭露一下国内生命科学界的舞弊行为,那才是正常的,才是中国学术的希望!方舟子之流对中国学术有促进作用吗?
[评论人:韩言铭] 评论时间:2010-08-30 22:08:14
方舟子入美国籍了,有人说他是受美国基金的指使,对中医在内等多方面进行破坏活动。其实,早几年前就有人发文揭露他了,从他只对科技、偶尔对商业界进行批判,而从没有涉及到政府腐败的批判。作为一个健全的知识分子会是这样么? 到底方是什么目的,只有他清楚吧!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10-08-23 16:57:08
深有同感。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已麻木,将不正常当成了正常。

在我新发的博文《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一文中,2008年中国每项登记成果需要消耗经费1283万,是1997年的8倍,我不认为其主要是由物价上涨造成的。需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
[评论人:张人善] 评论时间:2010-08-21 07:26:22
一篇好文章,说了许多大实话,希望科研经费能获得改革,让人民的血汗钱,大部分都花在刀口上,每年多出成果。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10-07-30 13:29:18
写的很精彩,很出彩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10-07-27 23:11:07
只讲了中科院,一些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似乎更厉害。还是很欣赏原作者的清醒认识:科研就是高度组织、高度细分的熟练工作,事实上除了全球仅有的几个大牛,其他人都是匠人,不足为奇。
[评论人:田保中] 评论时间:2010-07-27 17:46:19
柳州先生的评论是对的。我曾经在日本的一所大学留学过,那所大学里每年会分配给每位老师约400万日元(相当于4万美金)的研究经费,这部分经费是不需要申请的,因此每个老师就可以利用学校本来就充裕的实验设施从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而在我们国家,科研经费被极少数人瓜分掉,这些人因此拽的很,而其他人却一分钱的科研经费也拿不到。
[评论人:柳洲] 评论时间:2010-07-26 20:00:36
我国的学术界事实上已经病入膏肓,无论是管理者、大学教师、还是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大家都已经沦为“孔方兄”的奴隶,这不应当怨大家,我们都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我们痛恨这种腐败,但是,仔细想想,有时我们也助长这种风气。其实不如取消“项目制”,提高大家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让热爱科学的人适当提高收入,潜心搞科研;让热爱金钱的人,远离科研,到市场中淹死或重生。
[评论人:柳洲] 评论时间:2010-07-26 19:55:59
病入膏肓,无论是管理者、大学教师、还是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大家都已经沦为“孔方兄”的奴隶。我们痛恨,但有时我们也助长这种风气。其实不如取消项目制,提高大家工资,让热爱科学的人适当提高收入潜心搞科研;让热爱金钱的人,远离科研,到市场中淹死或重生。
[评论人:] 评论时间:2010-07-26 14:40:35
张九庆主任总是能推荐出一些可引起广泛共鸣的文章!
[评论人:田保中] 评论时间:2010-07-22 19:23:59
不过完全指责导师也是不对的,难道学生做研究需要老师来做实验,或者学生只想做实验让老师写学术论文?因此,学生将不满完全归到指导老师身上肯定不对,就算在美国。
[评论人:朱星华] 评论时间:2010-07-21 21:38:20
这真是一篇好文,内牛满面~~~
[评论人:张华] 评论时间:2010-07-21 20:08:56
国内研究生们确实苦啊,不过博士后好像更苦
老板们也是熬出来的,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
[评论人:田保中] 评论时间:2010-07-21 10:31:15
基本同意原博文的意见。对于国内学习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说,经过n年学习研究之后,对生命科学厌倦很正常,用从国外进口的昂贵仪器和生化试剂鼓捣了那么多年,还不一定能出成果,就算有,也只是微不足道、毫无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已!关于国内科学研究的现状,朋友们可以关注本人今年5月份发表在《中国科技论坛》上的一篇文章。
[评论人:张九庆] 评论时间:2010-07-21 08:43:44
一个很怪的事是,似乎一切现象都已习以为常,管理者们已经无动于衷了。
[评论人:张人善] 评论时间:2010-07-03 07:37:17
感谢张九庆提出这个好问题,希望大家多讨论他,让我国人才环境越来越好。让我国发展日新月异。
[评论人:张人善] 评论时间:2010-07-03 07:29:33
人才环境的好与不好,不能人说了算,要以国家科技项目资金拨款取得成果比例比率高低来论,要以支持方向是否正确来论,是否取得成功来论。如我说,国家支持中医药现代化环境不好,因为近几十年国家支持中医药现代化方向没找准,中医出现了“中医现代化是找死”的群众评议和事实。而全国中医们认为的,真正以中医为核心的中医药现代化没得到支持。
[评论人:王伟光] 评论时间:2010-06-17 16:07:57
或者强化入口管理,或者强化出口管理,当都管的时候,难免顾此失彼。
[评论人:高峡] 评论时间:2010-06-16 16:21:21
人才环境好不好,从评价方法来说,不能靠自评,遗憾的是,这成为当前评价的主要方式。而应当主要靠客体来评,即主要靠科技工作者和公民来评。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10-06-01 21:44:23
基层科技管理部门更要面对,上级各类科技计划书的繁文缛节,百密一疏啊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10-05-30 17:02:15
说这里人才不好的人滚蛋好了!西天是它安乐的家,那里人才都好!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10-05-28 17:09:17
环境的好与不好只能是在整体平均的基础上加上个人的感受,你说不好,别人也总能找到好的借口。
[评论人:武庆东] 评论时间:2010-05-08 10:27:25
寓繁于简,内容深刻。中国技术引进的道路发展很快,许多领域做到了世界产量第一,量的发展理应带来质的提升,这就必须要由跟跑者变成领跑者,我国科技工作者对此转变负有崇高的使命,只有完成这个转变,才能奔上持续快速发展之路,中国才能真正成为强国。
[评论人:刘庆春] 评论时间:2010-04-07 01:08:45
该文观点很有道理,但还不全面。既然是科普,需要知识方面较低层次的人也能理解,在知识层面上就应有各种层次的人参与,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当然你提到的这三类科学家应成为“领导者”。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10-03-31 22:07:18
新长征路上的科技颂歌
[评论人:贾瑞霞] 评论时间:2010-03-14 13:46:16
感觉是从精神到物质的层层深入.入木三分.
[评论人:翟启江] 评论时间:2010-03-09 22:52:22
呵呵,很有创意啊
[评论人:曾路] 评论时间:2010-02-20 23:50:22
张九庆老师说得好!全国科技发展战略研究联席会议开过后,这里还如此冷清,可见搞科技发展战略研究的气候环境就像今年的冬天一般冷!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10-01-28 16:23:05
我似乎是后来者,没有目睹到看热闹的现场直播过程。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10-01-18 22:51:49
每次看到“教授级高工”就忍不住要乐。写“正高”不就结了吗?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12-16 14:45:19
贴切。
[评论人:翟启江] 评论时间:2009-12-15 08:52:27
学术社会分层中的链条还少了一个学者称号,两院院士之后还有第三世界院士,以及其他国家的荣誉院士等。
[评论人:童光红] 评论时间:2009-12-14 13:11:37
都是徒有虚名罢了
[评论人:童光红] 评论时间:2009-12-14 13:07:15
我想写却没有博客,系统老是锁着不开放啊,拜托拜托管理员了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12-08 11:02:01
所以,很大一部分官员一门心思搞一个中高级职称。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09-12-01 15:03:53
管钱的和需要钱的本身就是供与需的奥妙,需必须求于供者,这是一个与矛盾的关系,统一起来的动力就是私利所求的回报。
[评论人:房汉廷] 评论时间:2009-11-25 18:16:40
请尊敬的网络管理者加强管理,不要使一个专业博客变成“垃圾话”的“垃圾箱”。
[评论人:尹献德] 评论时间:2009-11-19 12:46:26
博客重要的还是一种毅力的体现,经多年的坚持写博累积而成的心路是博主自己的欣赏,要是总希望博文获取别人的喝彩,那就会醉心于辞藻呀观点呀什么的,与其把博文当做论文处理,不如把博文当成心路历程,遗憾的是本人在此怪圈中徘徊.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11-17 10:38:33
就答对了一道题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11-17 10:37:14
我是天天来博客的
[评论人:许琴] 评论时间:2009-11-16 08:41:03
科研环境的净化需要制度环节,尤其是考核环节的改变,还有科研文化等的改变,是比较难的吧。但也是必须要改变的了。今年开始,我校开始对硕士生学位论文进行学术不端测试,我想必竟是一个好的开端。
[评论人:许琴] 评论时间:2009-11-16 08:36:36
很有见地的。但还是希望能看到有份量的博客,从中得到启迪。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09-10-30 15:39:42
对科技不端也法外开恩,如果让端者好了让不端者如何荣光。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09-10-27 16:26:48
张老师说得很对,我也好长时间没写了,近期在构思《如何提高立项决策质量》的博文,可是近期忙于规划和保密工作,不得不放一放。
写博克有些类似于单位中的征集意见建议,得不到反馈和响应,许多人也就懒得再提意见和建议了。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10-15 16:30:38
演什么,,像什么。
[评论人:房汉廷] 评论时间:2009-09-29 10:43:35
两个才子,留在战略院可惜了。
[评论人:屈人愚] 评论时间:2009-09-07 09:25:16
说得好,我也经常犯文中所讲的毛病!问好作者!感谢作者!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09-04 13:57:51
看看我们社会的现在,看看这句话,感慨万千啊。
中国应该以更大的行动来证明,东方雄狮正在醒来。
[评论人:张九庆] 评论时间:2009-08-31 11:14:12
看看这句话,科学没有地位就会被称之为野蛮民族。
假如我们停止科学的进步而只留意科学的应用,我们很快就会退化成中国人那样,多少代人以来他们都没有什么进步,因为他们只满足于科学的应用,却从来没有追问过他们所做事情中的原理。这些原理就构成了纯科学。中国人知道火药的应用已经若干世纪,如果他们用正确的方法探索其特殊应用的原理,他们就会在获得众多应用的同时发展出化学,甚至物理学。因为只满足于火药能爆炸的事实,而没有寻根问底,中国人已经远远落后于世界的进步,以至于我们现在只将这个所有民族中最古老、人口最多的民族当成野蛮人。
[评论人:田慧] 评论时间:2009-06-01 11:03:52
向科技工作都学习!可否转载?好的文章,需要大家分享!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09-04-09 21:00:29
避免错句
[评论人:张赤东] 评论时间:2009-03-27 08:53:11
看了,很有感触。今后,要注意了。
值得一读,再读。
[评论人:赵光远] 评论时间:2009-03-06 09:56:04
改革、创新和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是的确存在着手段和目的的关系,但是是简单的单向关系么?我认为三者在不同的时期都可能是目的,也都可能是手段。通过改革,推动创新、促进发展;通过创新,也能深化改革、实现发展;同样在发展的过程也能推动创新和深化改革。手段和目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蛋生鸡、鸡生蛋的关系,不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本身是毫无意义的。
[评论人:邸志伟] 评论时间:2009-01-12 07:24:11
一般认为,运动是相对的,我也认为是绝对的,因为相对与参照物它是绝对运动的。要想考察物体是否绝对运动,你以什么为参照系?如果你以整个宇宙为参照系,那么物体的运动是不是就是绝对的?
[评论人:邸志伟] 评论时间:2009-01-11 22:52:59
科学学
试图将科学带入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科学学文化希望是科学学的排头兵!
因为我们想从(管理)文化这个有力的角度去实现——科学几乎适用于人类生活的一切领域!
[评论人:王伟光] 评论时间:2008-12-07 23:40:12
当我国真正形成一种偏爱创新的习惯的时候,可能就与这个大奖不远了。
[评论人:] 评论时间:2008-11-24 15:48:30
dim
[评论人:杨银厂] 评论时间:2008-11-21 10:40:54
爱因斯坦提出的相对论是基础研究方面的;瓦特发明蒸汽机则是应用基础研究。
现在强调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应用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方面的,强调产学研结合也是这个层面上的。
高校不仅要做好基础研究,把学问做深;现在政府还要求高校承担部分科技成果转化的责任,主要就是产学研结合的方式,但是何其难啊!
[评论人:陈祥龙] 评论时间:2008-11-18 12:51:55
赞同。
基础研究者要做的是更深入地研究,更多的发现,探索未知世界;
现在的要求是你要能够有用,能够转化,能够带动经济发展,
要高新技术、高新产业。
这对于基础研究,对于从事基础研究的人而言都是过多承担了。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08-11-13 12:18:41
2个月前,身为退休教师的父亲来电询问北京公务员是否涨了工资,答曰没听说。老人家说小平故里的公务员涨了千余元,而教师为零,无奈罢教。几天后校长们就接到口头通知维护教学秩序,罢教就这样罢了。劳力者无从罢劳,劳心者挥手罢了。
[评论人:房汉廷] 评论时间:2008-11-11 22:51:25
刚从重庆返回,遍听的士司机嘘叹。谁与这些人代言,谁为这些人执言,谁考虑过他们的冷暖?刚一罢工,就有人传出有黑恶势力介入,那些真有黑恶势力介入的事情怎就没有一种力量去荡涤呢?九庆良心未泯,一首《罢了罢了》一定是混合着泪水写成的。一个人,一个社会,如果没有良心,他(们)还能持久吗?四川遭受了那么严重的地震,我们只是捐助了一点点东西,就有人马上说不能让他们(受灾者)产生过度依赖心理,想想这是人说的话吗?如果换位看看,说这话的人是不是还这样认为?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08-11-07 13:28:08
同意!关于发明和创新的关系,弗里曼及更早的创新经济学研究者就说了n遍了,原始科学研究、发现、技术应用甚至技术发明都不是创新,创新是通过产品或工业重大改进创造新的市场,获得经济价值实现。其余的都不是创新。
[评论人:张人善] 评论时间:2008-11-01 17:26:42
张九庆先生这个问题说到了当前我国支持点子上了,国家有限的科技支持资金,一定要用在真正有意义的项目上,不能一人占几个项目。要以国家急需、项目国内外先进、经济利益显著为标准,不要只看他头上有多少光环。(当然,基础理论除外)。
[评论人:纪延光] 评论时间:2008-10-29 11:43:39
基金应该资助缺乏资金的“好”项目。首先项目要“好”,从国家需求或学术价值方面考虑,项目值得研究;其次是项目组缺乏资金,无法靠自身财力开展研究。据我所知,一个项目拿很多资助的普遍存在,有的项目已经完成了还能获得资助。这种立项制度确实需要改进!
[评论人:田闯] 评论时间:2008-10-08 23:05:07
郑州大学李春霞的硕士论文《论文日本“诺贝尔奖计划”提出的动因的哲学思考》,张老师有空可以下载看看
[评论人:田闯] 评论时间:2008-10-08 22:52:16
国人应该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标注论文的参考文献时,也要用英文的标点符号,分明是中国图书,很别扭
[评论人:邵学清] 评论时间:2008-10-06 13:28:26
我粗心了,活该折磨几天,呵呵,九哥,佩服!
[评论人:张九庆] 评论时间:2008-09-25 16:50:42
公布一下答案吧。
而且是唯一答案。
显而易见的是O=9。
其他的嘛,要尝试,例如R=只能是1或者0。
918+59036+918=60872
[评论人:邵学清] 评论时间:2008-09-25 15:33:57
九哥,你这道题让我折磨了几天,很佩服你这个鬼才。不知道是我理解偏了,还是你遗漏了条件。在我看来,这个字母算式谜是没有谜底的。找你几天了,你都不在,很想当面听你赐教。
[评论人:朱星华] 评论时间:2008-07-30 15:59:32
“后来的译本,如能吸取前面的版本的精华,也会达到相同的效果,但这会留下抄袭他人译文的嫌疑,这是后来的译文不一定会超越原来的译文的客观原因之一。”严重同意,但这绝不适用于研究领域的写作,对吧。呵呵。
[评论人:石勇] 评论时间:2008-07-11 09:29:12
有同感,这就叫形而上学害死人,好事也变成坏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