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第四道坎:巨量资金需求与筹资渠道狭窄第四道坎:巨量资金需求与筹资渠道狭窄
战略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一般涉及到资金需求、资金来源、资金使用和资金回收周期等方面。众所周知,大凡某一产业具有战略性,通常是指该产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能够体现国家的战略意图,对国民经济运行有着重要的影响力,能够支持现期经济运行和未来经济增长,能够代表未来经济发展方向和技术进步方向的产业。
因此,需要可靠的、巨额资金及其来源作为坚强后盾,才能保证该战略产业的顺利发展。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比如,一架大型飞机的研制,从最初的图纸设计,经过中间的技术的取得、R&D、新技术产品培训、机器设备购置费、试制费、材料费、工本费、市场分析等,到最终造出飞机来。整个生产过程的费用往往是以上亿元、数十亿元,甚至是上百亿元来计算的,可见其资金需求量之大,非一般产业相提并论的。 战略产业所需资金之巨,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国力日趋强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虽说不上是天文数字,但也绝对是重负在肩。下面从投融资两个方面来分析中国战略产业资金来源和渠道。 从融资看,目前中国风险投资规模小,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投入,退出机制不健全,风险投资人才缺乏,同时缺乏吸引民间投资的机制。目前中国有500家左右的创业风险投资公司,仅有1500亿元左右的资金规模。而且,不少风险投资公司还没有投向战略产业,有的即使投到某一些战略产业上,也是投在其中、后期,而对前期投资不够。风险投资发展缓慢,最根本的原因是退出机制不健全。虽然中国即将建立创业板市场,但发展风险投资不是建立二板市场就可以完全解决的,它还包括并购、重组、清算破产、完善风险投资项目评价体系等方面。即使是风险投资比较成熟的美国,能够通过公开发行上市的企业也只占很少一部分,大量还要在产权交易市场、柜台市场及场外市场进行。 从投资看,一是对战略产业的投入不足。一方面,1998年中国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为0.69% ,大大低于发达国家2%~3% 和发展中国家1%~1.5%的水平。按国际惯例,芯片业的研发经费通常占销售收入的15%--20%,而中国在1996—2000年间,实际投入研发经费只有0.4亿美元,占销售收入不到2%。而英特尔一家公司在1998年的研发投资就是42亿美元,比中国30多年累计投资在集成电路产业研发经费总额的24亿美元要多出18亿美元。[1]战略产业研究开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平均不到5%;另一方面,中国基本建设中却存在重复建设,技术引进存在重复引进等问题。 二是投资效益不高。根据《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1998年,中国全国R&D人员数与企业R&D人员数分别到世界第一位和第四位 ,R&D支出总额到世界17位10,R&D占GDP的比重到世界34位10,企业R&D支出总额到世界15位10,但中国每10万居民持有效专利件数却排在世界第36位10。
因此,建立多种通道的有效投融资体制,充分调动各种类型的资金投入到国家战略产业领域,形成国家战略产业投资的良性循环,是中国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必要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