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打工者的宿命--在国家科技部“十二五”规划调研活动中的发言 |
|
作者:和谐剃刀 |
科技工作者不是第三产业的家政服务员,因此,不能就事论事,就问题谈问题,必须有更高的视野,唯其如此,才能体现出为国服务的功能,彰显自身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并在为国服务中建构、完善科学理论体系。基于这一设想,特提出未来科学需要解决的几大时代性课题。
一、走出低端经济的藩篱
飞速增长的中国经济,正被一种隐隐的困惑笼罩:在表面的繁荣背后,我们的发展模式到底是否具备持续发展的动力?30年来快速建立起来的物质文明大厦,其基础是否牢靠?它是否会像20世纪80年代的拉美国家和90年代的东南亚国家一样,由于扭曲的发展路径,在突发的事件中经济泡沫一夜间破灭?这些严肃的设问,对于已经沉浸在消费社会的喧哗纷扰中的普通人来说,似乎毫不相关。我们正在重复拉美、东南亚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老路——没有自己的产业基础与核心技术,完全由发达国家提供优质工业材料、基本配件和机器设备,仅仅利用自己的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为别人生产廉价的工业产品。没有自己的工业主干,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就像浮萍一样寄生和依赖于别国,完全没有长期自主发展的可能,这样的世界工厂究竟是喜还是忧?这样的徒有虚名的“外向经济”模式尤其不应当为中国这样的大国所采用。
3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消费品市场,在迅速步入消费社会的同时,平民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但是,由于大量的资源和积累用于消费,政府没有能力进行长期的战略投资,许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在自负盈亏的压力下,为了追求眼前利润,没有时间也没有资金投入技术改造和升级,只好变成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上低端的“打工者”,挣一点儿可怜的组装费。30年来,在“效率优先”的短期利益驱动下,中国各地只是通过出卖劳动力、土地资源和各种矿产资源以追求GDP,但在基干产业的组织和协调上却几近土崩瓦解,毛泽东时代为我们打下的工业基础即将消耗殆尽。改革开放以来,国人急功近利贪小便宜的老毛病又犯了。两眼紧紧盯住GDP,多少年后会达到什么水准。此种算法就象刷盘子,一天刷多少盘子,挣多少钱,多少年之后就成百万富翁一样可笑。按照现在的GDP增长率,就是再干100年,也还是二流国家,甚至畸变为三流国家。照此增长下去,毛泽东时代为我们奠定的工业基础破坏了,土地折腾得差不多了,自然资源卖光了,核心技术没有了,我们将何以立足于世界。终于有一天,当资源无以为继时,我们后人、我们的子孙当如何生存?疯狂的中国增长模式所反映出来的正是中国制造业的软肋:以资源换取资本投入并没有带来产业竞争力和自身技术的快速提升,相反,牺牲和弱化了自主创新对一个国家竞争力提升的最佳时机。
二、走出“以市场换技术”的陷阱
不能把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归结退缩成发家致富的一桩买卖,把自力更生的国策改变成以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宝贵的自然资源换取西方国家低端技术的交易。30年来昂贵的学费足以证明:关键技术没有也不可能引进来。扫描30年的运行路径,不难发现,我们已经深深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怪圈。以汽车工业为例,在今天的中国经济版图上很难找到地道的民族汽车工业,而即便是我们花费了如此代价,却同样没有引进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核心技术,反而连已有的创新能力都丧失殆尽。在重工业运转起来之前,任何贪图安逸改善生活都是对民族的犯罪,破坏重工业更是对民族的犯罪,这是历史的铁律。30年来中国的基干产业基本没有发展,甚至倒退,虽然钢铁产量增加不少,只是为人作嫁衣而已。今天的经济问题其实就是中国基干产业腿软,站立不起来。比如汽车业,虽然近几年产量增加不少,但汽车用钢板、汽车发动机及各种零部件普遍来自日本,汽车用到的各种塑料油漆、汽车电子设备、生产汽车用的各种工作机很多也来自日本。中国汽车为什么质次价高,根本原因与汽车业的组织管理没有多大关系,由于基干产业被软化,无论怎么改革都不行,就像孙悟空怎么折腾都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一样。汽车工业中外合资已经20年,90%的轿车市场已经让给外方,而绝大部分合资企业没有开发过像样的新车型、新发动机。上海大众,连货架、扫地用清洁机都从德国进口,其他设备的进口不言自明。北京市与韩国现代合资生产索纳塔后,只有四个轮胎和一个电瓶由中国制造。
德国大众在中国合资生产的产量只占全球的14%,但是其利润80%来自中国。通用汽车公司每辆车在美国内赚145美元,在中国却赚2400美元。本田公司广州生产的雅阁牌轿车售价高出日本国内价格六成左右。这在其次,更令人难以接受的是,在合资汽车厂中,不但中方,整个合资厂都没有开发、设计权,中国似乎与汽车产业的高端、高利润无缘,这更像一个“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领地。君临中华大地的西方列强又一次发出那不屑一顾的“告示”:你的市场只能换我的诸如配件之类的低端技术,在高端技术、高利润领域,你有钱无种莫进来!
信息产业的国产化越来越成为一个遥远的梦。目前我们使用的计算机多数来自国外,我们使用的芯片、操作系统更是100%被洋鬼子垄断。一些国家以“远程维护”为借口,故意在计算机的芯片和操作系统软件上留下了安全漏洞,为其幕后公司或组织留下信息殖民的入口。可以说,中国信息高速公路完全是由进口材料筑成的。技术上受制于人是我国计算机应用系统安全的最大隐患。我们为了表示接轨的迫切愿望,为了表示诚意和所谓的“大国形象”,把价值数百亿的操作系统软件市场份额拱手让给外国。这不仅仅是让出了市场,更严峻的是让出了刀柄。如果需要,美国完全有能力随时瘫痪我们的计算机系统。这是历史的无奈和悲哀!
对“以市场换技术”有切肤之痛的国家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用一句“这种路子根本是自欺欺人”,揭示了我们相当多的官员在主流管理学术士的忽悠面前智商的低下。2005年11月25日,刘燕华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科学与人文论坛”上疾呼:“以为只要市场开放了,技术也就会随之而来,通过招商引资来引进大批技术,但事实证明这种路子根本是自欺欺人。第一,市场是有限的,一旦让出去了,夺回来十分艰辛;第二,让了市场并不见得会得到技术;第三,让了市场则废掉了自己的技术;第四,让了市场又缺乏核心技术,有可能发展成为依附型国家,最后受制于人。”刘燕华还举例指出,中国汽车目前表面上形成产销两旺的局面,但在表面上繁荣的背后,市场让出去了,原有技术也丢了,新技术又不掌握,真正成了依附型汽车工业,确切地说是汽车装配车间。以前上海、长春都有汽车生产能力和一批研发队伍,但为了引进德国大众,中国自己的品牌给废掉了,研究队伍、研究平台也不要了,形成购买一套生产线生产一批汽车,然后再购买一套生产线再生产一批汽车的情况。中国的汽车生产技术和能力就是在这种壮士断臂之举下被废掉,直接导致了目前中国汽车市场90%被跨国公司占领的局面。刘燕华又以中国核电举例称,上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就开始搞核电发电研究,从30万千瓦到60万千瓦,运转和安全性能都非常好,但中国现在建核电站却不用它,而认为世界上有更好90万、100万千瓦的机组,于是要去重新买,中国自己所有过去的研究,将有可能被全部抛弃在一边。他提醒说,中国买一批学一批,永远用不上,中国的技术永远没有市场,也就无法形成自主创新。
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沉醉在“以市场换技术”的美梦中,可当我们今天猝然醒来时,发现“以市场换技术”,不过是管理学术士的一厢情愿,最终换来的是屈指可数的几个赏钱。几十年下来,中国没有引进到什么高精尖的技术,倒是把全国人民辛辛苦苦几十年打下的基业,给完全“引进”到了外国人的手中。据权威机构调查,外国企业在计划进军中国市场的前几年就有计划地向中国知识产权管理机构提交相应的专利申请。一旦他们的产品、技术投放市场,这些专利申请正好对相关产品和技术形成有效保护。以技术为要素的知识产权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竞争的一把利器,西方列强稳执中国这个“世界工厂”之牛耳。
三、走出打工者的宿命——富国策、强国策研究(富国文化、强国文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一种假象坑害了所有中国人,那就是如潮水般引进的西方“先进技术”。既然西方技术那么容易引进,就没有必要自己做没有比较效益的事,被毛主席否定过的“造不如买,买不如租,租不如借”的理论又开始抬头,自己的技术纷纷下马,研制队伍纷纷解散,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民族悲歌。至于被人们吹上了天的所谓亚洲“四小龙”——实则是“四小虫”,一直是国际资本主义的小伙计,但资本主义制度并没有使它们得到发展。在20世纪60年代菲律宾是亚洲经济强国,而如今他们的女人要到外国当保姆。为什么?原因很简单,尽管菲律宾的政治制度是美国的翻版,但处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底端的地位,决定了菲律宾永远是这个体系中的三流国家。曾几何时,急于发家致富者以及一些短视的经济学者被“四小虫”的暂时发展所迷惑,在他们的鼓吹下,中国一度采取了与“四小虫”相似的经济发展路线,即追求的是赚钱而不是赶超。这些年来,中国利用外资建立了许多低水平的加工工业,赚了一些钱,却没有集中力量进行艰苦的技术赶超,导致中国的技术水平与西方的差距越来越大。
据统计,中国有170多类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位,但具有世界水准的品牌却屈指可数,惨淡经营的“世界工厂”没有给我们带来真正的福音。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表明,我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75%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机构,50%的企业一年都不开展一次创新活动。另据统计,大中型企业研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新技术企业也只占0.6%……根据国际经验,技术研发投入占销售额比例在1%以下的企业很难长期生存,比例为2%左右的企业仅可以简单维持,只有比例达到5%的企业才有竞争力。为什么出现这样的结局?一是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吸取在日本的经验教训,不再以技术支持他国民族工业;二是它们对中国的既定方针和长期策略就是要把中国压缩在国际社会底层;三是那些幻想资本主义美梦的人们看不到常人看到的陷阱;四是民营私有企业和改制企业陷入管理层腐败,低层次掠夺,唯知资本积累,根本看不到国家几十年后的发展格局及其客观要求。
本来“改革开放”是一个中性词语,无产阶级可以用,资产阶级也可以用,就看赋予它什么样的内涵,即为什么改革开放,改革什么,开放什么,对谁开放,怎样改革开放,等等。巴西早已在改革开放中建立了主流经济学家梦寐以求的政治与经济体制,所以它的发展是完全可以预期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的二流国家,注定是打工者刷盘子的命。
世界经济论坛2008年9月26日公布的《2006—200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中国的排名从2007年的第48位降到第54位,印度的排名上升两位,位列第43名。由于中国在绝大多数领域没有了自主技术,因而,中国经济只能是一种低层次的经济形态,类似于一个靠出卖血汗的打工者,中国拥有GDP和数字,西方国家则拥有利润和财富。中国这些年,几乎每年都有成千上万亿的国家财富被西方国家席卷而去。即使你的GDP再多,又有何用?GDP崇拜或称GDP思维,遮蔽了我们智慧的双眼,临界悬崖却全然不知。
时间是真理的刻度。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也许初始即误入歧途。我们急功近利,引进大量外国产品,把骨骼给摧垮了。虽然生活暂时得到了些微改善,但脊柱却垮了,造成我们今天白打工,因为没有关键技术。贪小利,忘大志!中华民族的复兴,除了经济复兴外,更深层面是中华文化的复兴,如果没有了文化的复兴,只能算是经济上的暴发户而已。一个富而不强、肥而不壮的中国,是一个俗不可耐的中国,一个站不起来的中国。30年来唯生产力的改革开放管理取向,造就了一个肥而不刚、富而不强的肥大经济社会。一个见钱眼开的民族,焉能避免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可悲下场!一个肥大的中国,能经得起即将到来的暴风雨吗?
四、戳穿房地产泡沫——居者有其屋国策研究
中国房地产的实质是开发商、地方财政、贪腐官员获得暴利,银行获大利,相关行业获高利。购房者为了一套房子,透支了一生的幸福。他们不仅透支自己的幸福,还牺牲了与自己有关的行业。房价拉得越高,跌得越狠,历史规律不可抗拒。房地产业让翻身的中国人又趴下了。近年来,高价买房的人,究竟有多少人背了二三十年的债,几乎大半生工作只能换来一套房,每月还完房贷,生活拮据,捉襟见肘,苦不堪言,住房兴叹,沦落成“房奴”一族,我们不得而知。
房地产暴利已经人所熟知。为了先富们,后富们沦落为“房奴”。“先富们”并没有像我们预期的带动“后富”,而是想方设法榨干人民的最后一滴血膏,甚至连立锥之地都予以摧毁。这个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了!
五、别了,祸国殃民的GDP
我们的主流经济学术士和管理学教士整天在打小算盘,算经济账:某年某月某一天GDP可超德国,某年某月某一天可超日本,某年某月某一天可超美国跃居世界第一。此种账目平淡如白开水,毫无味道;低俗似小商贩,全无哲思。管理学术士整天算来算去的,无非是多刷几个盘子多打几天工,多赚几个小钱。完全可以预言,只要缺乏战略管理思维,即使你的GDP是世界第一,你仍然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处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低端的三流国家。你的GDP是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而生产的,是毫不利己专门利资的,而不是为了人民群众。如今,只看见外资进入,却没有得到技术,白白打工;只看到GDP增长,却没有见收入增加;只看见中国像一个大工地,老百姓却居无定所,天下寒士难欢颜。清朝末期GDP不是占世界的1/3吗?但是,洋务派也是根据比较效益原则,与其自己去造军舰还不如去买军舰,美其名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和国际分工。洋务运动开办的工厂,也只是造简单枪械和配件的小脚色,如汉阳兵工厂。因为投资少,见效快。而钢铁、机械、化学等基干产业,由于投资大,见效慢,不符合比较效益,反正可以从外国采购,就放弃了。今天所谓的全球化,是享有独尊地位的西方世界在巩固自己中心地位的同时把其余地区边缘化的过程,因为地球资源是有限的,不足以支持全人类的共同富裕和发达。本来中国希望参与这个体系来发展自己,显然这种想法是根本错误的,在这个体系内中国将永远被剥削。在资本家工厂里打工的打工仔,生产的积极性越高,受的剥削也就越多,自己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而为资本家创造的财富也就越多,资本家也因此越来越强大,自己翻身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小。这样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只是一个对资本家有利的秩序,因此,作为世界资本家的美国才会全力维护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我们积极协助美国建构起来的世界政治经济秩序,今天已经成为套在中华民族脖子上的绞索。路在何方?只有改变前进的方向,重新回归独立自主的发展,全力谋求打破现有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才能在严峻的现实中不失尊严地生存下去并获得未来独立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美国今天的实物产出仅有中国的70%不到,可比中国富裕10多倍,人均更是富裕几十倍。中国现在资源枯竭了、环境毁掉了,已经到了考虑如何才能摆脱这个体系,而不是与这个体系接轨的时候了。否则,将进一步被边缘化。
多年来,中国自己的产业基础遭到了严重损害,创造了一大堆GDP泡沫。以GDP为导向的发展战略,已经使我们四面楚歌。只要你是二流、三流国家,无论GDP多少,人民生活都不会从根本上得到改善。一个简单的“清产核资”,就会把引以为傲的GDP悉数划归世界工厂的真正老板——西方世界。虽然创造了巨大的GDP,但绝大多数普通民众非常贫困,他们没有能力消费灯红酒绿的GDP,但日常生活所需的农产品和其他资源却被抽走了,生活质量急剧下降,虽然GDP在高速增长,但人民群众只能消费GDP数字,国家只能炫耀GDP符号。表征GDP的实实在在财富是西方国家的,画饼充饥的GDP数字是我们的。总之,在不同经济结构的国家之间讨论GDP及GDP增长率是毫无意义的。后进国家不可能通过单纯的GDP增长而成为发达国家,就像打工仔永远不可能靠简单的打工收入而成为世界级富豪一样。成为发达国家的充分必要条件只有一个,那就是精神特质、文化底蕴与先进科技。
短命的GDP,成了人民之伤、自然之痛。遍布神州的豆腐渣工程,成了海量GDP的化身。可以肯定地说,只要目前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变,那么,经济增长速度越快越危险,GDP越多越荒唐,外资越多越衰败。
六、是跟踪还是赶超?
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在物欲放纵中失去了赶超世界科学技术先进水平的豪情壮志。看看1986年的《863计划》吧:“选择对中国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先进防御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技术的一些领域作为突破重点,在几个重要的高技术领域跟踪世界先进水平。”自1987年3月开始组织实施。没有了“赶超”的雄心壮志,有的只是“跟踪”的底气不足和对金钱的痴迷。如前所述,在改革开放前,这7大领域内的主要项目,我国就已经接近或达到有的甚至已经超过世界先进水平了。改革开放已经30年了,《863计划》也有23年了,不要说全面了,哪一个领域获得了“突破”而达到并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或是缩短了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至今没有听到捷报。原来,这个《863计划》根本就没敢使用赶超的字眼,而是用的“跟踪”,那么,这个“跟踪”就不仅没有赶超的必要,而且也没有距离的远近了。实际情况是,在划定的7大科学技术领域内,有的方面倒退了,有的方面停滞了,与世界的差距很快就又拉大了。
《863计划》“跟踪”23年世界先进水平的结果,是差距越来越大,科研部门和队伍发生的腐败内耗与人才流失使得基础科学和尖端科学的攻关创新能力日益衰落,以先进技术为主导的关系到我国前途和命运的战略产业日趋陷入困境并逐渐被国外资本所控制。举一个普通例子:我国1958年就能设计轿车,40多年后,技术实力不知发展了多少倍,二汽的神龙二厢改三厢竟花了5亿法郎请法国人设计。所谓通过开放发展科学技术不过是一场赔了夫人又折兵的赊本买卖。
为了执高端技术之牛耳,必须尽快抛弃跟踪战术,制定自己的赶超战略。
七、谁是第一:科学技术还是人才?
现在,科学技术确实成了社会生产力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如果据此就把科学技术说成是第一生产力,显然是片面的形而上学的。大家知道,生产力包括、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科学技术与掌握科技知识的脑力和体力劳动者,其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是人,是掌握先进技术的劳动者,从早期我国的四大发明到现代的原子能、激光、计算机、机器人、生物技术、遗传工程、宇宙飞船等高科技产品的制造和应用,都是依靠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实践经验的人,经过长期的研究、实验、再研究再实验的过程,不断发明创造、研制成功的,实施应用科学技术仍是依靠人,它经历了一个逐步积累、逐步研究开发、逐步升级换代的过程,才达到了今天这种水平。从而可以肯定,脑力与体力劳动者才是第一生产力。如果非要用第一和第二排列的话,人的因素是第一的,技术和物质的因素是第二的。
科技也是生产力,但科技只是物质的东西,它不会无缘无故地冒出来的,它要靠掌握了一定科技知识的人发明创造出来,它只是人类思维的技术成果,是人类发明创造的东西,所以,它绝不会是第一位的生产力。没有人们的发明创造,就不会有科技成果,这当然是一个浅显的道理。那么显然,科技和发明创造者相比,人才是本,是第一位的,科技只是末,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本末倒置。没有了人才,科技只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只重视科技,不重视人才,则是舍本求末。一个国家要发展,科技要振兴,人才是关键。根据哲人毛泽东的观点,只要有了人才,什么样的高科技都可以创造出来,进而可以形成巨大的现实生产力。如果没有人才或者不重视人才,就创造不出高科技,就不会有巨大的现实生产力产生。一句话,没有人才,什么都无从谈起。当然有了人才,没有正确的人才观,有了不用,造成人才无用武之地,一切也枉然。所以,尽管科技是重要生产力,但绝对不是第一生产力。只有人才才处于生产力的顶端,才是生产力中重要的首要的决定的因素。有了人才,就可以有发明创造,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有了发明创造,有了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的生产力水平才会大幅提高。
如果我们不重视人才,我们就不会有自己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这种情况下,你如果想拥有先进的技术,你就得花巨资购买。可是当今世界上,真正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买不到的。西方国家为了保持其科技经济等方面的强势地位以及科技的巨额剥削,它没有理由要卖给你先进的高科技。我们所能买到的,大多不过是末端技术,而且是已经过时的东西。一个国家,如果只一味地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却不尊重不重视或不知道尊重和重视人才,看不到人才之于科技的重要意义,结果会怎么样呢?市场换技术是典型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提法的败笔,其结果只能是一塌糊涂,不仅没能换来技术,还丢了市场,丢了自主创新,丢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些,给中国的科技事业造成的伤害是巨大的,它直接造成了共和国本该是应该大量出科技成果,出科技人才,出科学家的比黄金还珍贵的改革开放以来的30年,我们的成果却寥若晨星。中国的名为追踪、实为偷懒的科技战略,对西方列强来说,确实“和谐”了。
实践已经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生产力要发展,科技要振兴,要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是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自己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广大工人的发明创造,除此之外,别无他途。什么叫真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就是真理。如果没有这两条,中国不会有前30年毛泽东时代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令世界震惊的伟大成就。一个国家,特别是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尤其应该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强国兴邦的根本。抓住了根本,国家才会有大的发展和光明的前途。
(该文是作者2010年1月21日在国家科技部调研活动中的发言摘要。该发言稿参考了乌有之乡网站许多作者的观点,由于篇幅所限,未及一一列出,特此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