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经济学家们在想什么?经济学家们在想什么? 房汉廷 会议由中国市场经济研究会主办。这家以中央党校为背景的研究会,对中国主流思想的影响是巨大的。 我是市场经济研究会的老会员。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初,我曾经花过大量经历研究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路径,著述也比较多。如《宏观市场理论》(1988)、《中国市场模式研究》(1992)、《市场经济制度创新论》(1995)等作品,确实也为市场经济制度的建设添过点砖。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们的研究重心转移到了金融资本市场和产业经济,有关市场经济基本制度的研究就少了很多。这个时期我的代表性作品应该是《现代资本市场的理论与实证分析》(1995)、《外商投资企业分析》(1997)和《WTO与企业金融制度创新》(2000)。2001年,我进入科技部工作,研究重心再次调整,科技投融资和产业创新成为我的主要研究领域。这个时期很难说有理论上的代表性作品,大部分工作成果都体现在《规划纲要》、《配套政策》以及相关政府政策之中,期间最重要的成绩恐怕就是推动了科技金融的发展。因此,再次回到这样一个群体,别有一番味道。 我确实想听听经济学家的想法,确实想知道“我们”的想法和“他们”的想法有多大差距。以下就是这次会议的部分内容,请大家品评(由于只是现场记录,故略去当事人名字)。 观点一:中国的贫富差距已经远远超过了资本主义国家。中国不仅存在着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而且存在着广泛的区域之间的贫富差距。因此,要想保持中国经济、社会平稳发展,必须从利益调整入手,具体措施就是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如教育、医疗、住房、养老等可以成为切入点。 观点二:中国目前的经济、政治体制兼具封建社会和早期资本主义社会的双重弊端,人没个性,自然也没有个性。这种现象是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始时最为担心的,不幸现在越来越成为现实。因此,未来十年中国改革的核心任务是政治改革。 观点三:中国的国有垄断企业正在成为新的特殊利益集团。这些特殊利益集团,从政府手中获得特权,但不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市场获取不当利益,不提供相应的服务。诸如铁路、电信、金融、能源等领域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根源大抵在此。如果不铲除特殊利益集团,中国的市场经济就很难健康发育。 观点四:中国的宏观调控已经到了滥用的程度。宏观调控作为政府调节经济的手段,现在已经无处不在,而与此相对应的微观规制却严重缺失。没有以微观规制为基础的宪政基础,国家的权力就会被政府滥用,公民的权利也无法得到保障,社会也难以有序发展。 观点五:在中国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已经不合时宜,应该改为坚持公有资本为主体。 观点六:中国农民屡次拯救中国。1950年代,农民节衣缩食,成就了中国早期的工业化;1970年代末,中国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是安徽凤阳小岗村的农民率先打破制度藩篱,拯救了中国;1990年代,中国面对国际竞争乏力的时候,大量农民工血汗凝结成的“劳动红利”,使中国经济做大了;21世纪的今天,中国老龄化袭来,恐怕还要依仗农村“超生”人口缓解压力吧。 观点七:希望中国共产党不要非正常消亡。政党总是要消亡的,但不希望中国共产党非正常消亡。其中,一个重要的“抓手”就是尽快发展和壮大中国的中产阶级。这个阶级,是靠自己的劳动和能力过上体面生活的,是社会的稳定器。 观点八:中国面临着全球化、城市化和老龄化的三大威胁。全球化中主导权的丧失,会使中国进一步边缘化而不是核心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使中国土地配置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老龄化的到来,中国很快就变成一个“未富先老”的国家,国家应该尽快对人口政策做出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