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科技创新专家在谈什么?科技创新专家在谈什么? 房汉廷 以下是会议的一些精彩观点,以飨大家。 观点一: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集成性行为,应该是技术创新、资本参与、政策扶持和引导、中介沟通和协调的共同体。目下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过度强调技术创新,不够重视资本参与,政策扶持不到位,中介基本被排除在外。 观点二:科技创新活动走进了小循环、微循环怪圈,全社会的大循环被割裂。从科技项目立项、经费支持到成果验收,基本都局限在一些小圈子里面,人员很少流动,技术很少外溢,经济与科技创新活动多数不相关。这种状况若不改变,中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就永远不能汇入经济活动的主流。 观点三:中国科技创新活动严重缺失社会资本。目下的科技界,科学家之间几乎找不到共同的价值观,科技创新活动也很难有有效的规范,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信任越来越淡薄。在一个社会资本缺失的体系中构建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几乎是痴人说梦。 观点四:法律、法规滞后以及不切实际的现象急需改变。彭真在谈到实践与法律的关系时,曾经有句名言:实践与法律的关系,就像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子女必须根据母亲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今很多过时的、不切实际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一些需要为创新开路的法律法规又迟迟不能进入立法程序,如高新区法已经搁置了若干年,商业银行法对科技企业贷款的约束也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问题。 观点五:中国创新战略基本到位,但创新战术基本空白。中国建国六十年、创新三十年,基本上是跟着前苏联和现在的美国跑,至今在很多领域依然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路线。2006年后,从战略上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21世纪前20年的基本战略,但如何把这些战略转变为具体战术,还看不到比较有效的举措。 观点六:国家高新区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出一些引领世界、改变世界的企业。美国硅谷,利用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每隔几年都能创造出一些改变世界的企业,如原来小小的谷歌竟然搅动的世界动荡不宁。中国高新区发展已经很多年,且拥有着世界最庞大的样本群,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培养一些世界顶级企业呢? 观点七:国家科技计划应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衔接。目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化、产业培育,基本都有相应的国家科技计划或科技专项予以支持,但结果是“基础研究不基础”、“应用研究不实用”、“产业开发发不出”。造成这种原因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各类科技计划彼此分割进而“顶天立地”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小封闭系统。 观点八:不是经济危机导致技术创新爆发,而是重大技术创新周期导致的世界经济危机。时下流行的观点,是大危机之后会有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出现。这实际是一种颠倒因果的判断,综观近四百年的经济发展过程,基本经历了五次大的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从发动到平稳下来基本都是50—60年的时间,当技术创新能够给金融资本和其他资本带来巨额回报时,必然产生经济泡沫和相应的泡沫崩溃。发生在2007—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不过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正常环节而已,至于下一次大危机何时爆发,那要看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过程。希望大家不要等着让小孩子说破“皇帝的新衣”了。
|
“应用研究不实用”、
“产业开发发不出”
目前,政府、科技、学者、民众对创新的理解还存在普遍性局限。
创新不是科技概念和研发概念,而是经济概念和社会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