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不惑斋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0

个人档案

房汉廷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7-03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5-23
日志总数: 152
总点击量: 886715

 

 

日  志

科技创新专家在谈什么?

作者:   分类:综合发展研究     浏览:3795次   回复:10次  
发表时间:2010-02-10 14:24:44

科技创新专家在谈什么?

房汉廷

 

  2010年2月9,星期二,铁道大厦,在京的一批科技创新专家,围绕未来科技创新进行了研讨。参会人员结构有三个特点:一是腕大,基本都是创新领域的大专家和中国近三十年创新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实施者;二是偏老,70岁左右的人为主,85岁以上高龄的还有两位,笔者只能算是“年轻人”了;三是话实,很多人在位时不愿、不敢说真话,退下来后反倒洒脱了。

以下是会议的一些精彩观点,以飨大家。

观点一: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集成性行为,应该是技术创新、资本参与、政策扶持和引导、中介沟通和协调的共同体。目下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过度强调技术创新,不够重视资本参与,政策扶持不到位,中介基本被排除在外。

观点二:科技创新活动走进了小循环、微循环怪圈,全社会的大循环被割裂。从科技项目立项、经费支持到成果验收,基本都局限在一些小圈子里面,人员很少流动,技术很少外溢,经济与科技创新活动多数不相关。这种状况若不改变,中国的科技创新活动就永远不能汇入经济活动的主流。

观点三:中国科技创新活动严重缺失社会资本。目下的科技界,科学家之间几乎找不到共同的价值观,科技创新活动也很难有有效的规范,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信任越来越淡薄。在一个社会资本缺失的体系中构建有效的技术创新体系,几乎是痴人说梦。

观点四:法律、法规滞后以及不切实际的现象急需改变。彭真在谈到实践与法律的关系时,曾经有句名言:实践与法律的关系,就像母亲与子女的关系,子女必须根据母亲的改变而做出相应的调整。如今很多过时的、不切实际的法律、法规依然存在;一些需要为创新开路的法律法规又迟迟不能进入立法程序,如高新区法已经搁置了若干年,商业银行法对科技企业贷款的约束也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问题。

观点五:中国创新战略基本到位,但创新战术基本空白。中国建国六十年、创新三十年,基本上是跟着前苏联和现在的美国跑,至今在很多领域依然没有自己独立的技术路线。2006年后,从战略上有了比较明确的定位,走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21世纪前20年的基本战略,但如何把这些战略转变为具体战术,还看不到比较有效的举措。

观点六:国家高新区应该下大力气,培养出一些引领世界、改变世界的企业。美国硅谷,利用技术优势和管理优势,每隔几年都能创造出一些改变世界的企业,如原来小小的谷歌竟然搅动的世界动荡不宁。中国高新区发展已经很多年,且拥有着世界最庞大的样本群,为什么不集中精力,培养一些世界顶级企业呢?

观点七:国家科技计划应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衔接。目下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产业化、产业培育,基本都有相应的国家科技计划或科技专项予以支持,但结果是“基础研究不基础”、“应用研究不实用”、“产业开发发不出”。造成这种原因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各类科技计划彼此分割进而“顶天立地”成为一个又一个的小封闭系统。

观点八:不是经济危机导致技术创新爆发,而是重大技术创新周期导致的世界经济危机。时下流行的观点,是大危机之后会有一些重大科技成果出现。这实际是一种颠倒因果的判断,综观近四百年的经济发展过程,基本经历了五次大的技术革命,每次技术革命从发动到平稳下来基本都是5060年的时间,当技术创新能够给金融资本和其他资本带来巨额回报时,必然产生经济泡沫和相应的泡沫崩溃。发生在20072009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不过是信息技术革命的一个正常环节而已,至于下一次大危机何时爆发,那要看下一次技术革命的发生过程。希望大家不要等着让小孩子说破“皇帝的新衣”了。

 


[评论人:朱磊] 评论时间:2010-02-10 15:40:59
“基础研究不基础”、
“应用研究不实用”、
“产业开发发不出”
[评论人:朱付元] 评论时间:2010-02-11 18:24:17
要使“国家科技计划应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衔接”,关键是要计划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衔接”,现在的各科技计划、专项实施过程中几乎成了各部门以及背后专家圈子的“利益”,国家利益倒成其次了。
[评论人:朱付元] 评论时间:2010-02-11 18:24:39
要使“国家科技计划应该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衔接”,关键是要计划管理部门要“各司其职,相互配合衔接”,现在的各科技计划、专项实施过程中几乎成了各部门以及背后专家圈子的“利益”,国家利益倒成其次了。
[评论人:朱付元] 评论时间:2010-02-11 20:30:01
大家非正式场合交流时好像都知道问题所在,也有“很多人在位时不愿、不敢说真话”,既然都知道问题所在,但大家为什么又都不努力去改变这种状况?一到正式场合,要不就是不想、不敢、"王顾左右而言他",全都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也不知道大家都在担心什么。现在是管理人员和科学家之间相互指责,管理人员内部呐下级只听上级的,上级说怎么做就怎么做;科学家内部是小专家听大专家的,大专家说应该如何就如何?照此推理,是不是错误就是最上面的那个人?
[评论人:房汉廷] 评论时间:2010-02-12 09:47:42
这个悖论的核心在于小我与大我的内在冲突。小我都是厌恶风险进而回避风险的,而大我要求直面风险并解决风险;小我都是回避自身问题进而讳言自己和身边事情,而大我要求从小做起、从自身做起。事实上,今天说真话者,很多问题的始作俑者也是他们。当然,作为最顶端的发动机,喜欢什么、倡导什么、激励什么同样重要。美国某位总统有句名言:不要听我说了什么,要看我给你的预算是多少!
[评论人:冯海红] 评论时间:2010-02-19 09:37:23
经常看房老师博客,收获很大。
目前,政府、科技、学者、民众对创新的理解还存在普遍性局限。
创新不是科技概念和研发概念,而是经济概念和社会概念。
[评论人:宋艳红] 评论时间:2010-03-18 10:32:03
看了您的博客,能感觉到您的一腔热血,国家有像您这样的专家在做研究,作为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民的我,感觉很放心,都说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所以我说“放心”。同时,作为一个刚刚进入战略研究行业的我,非常期待像您一样的专家们能写一些关于战略研究的后辈们应该如何做好研究,如何解放思想,如何培养战略眼光的文章,包括我本人在内的后辈们都希望为科技工作作出自己的贡献,为科技进步,为国家的强大而不懈努力!谢谢。
[评论人:房汉廷] 评论时间:2010-03-18 14:44:35
做研究是件好事情,因为你可以发现以前人们不曾发现的事情,或者纠正讹传很久的事情;做研究也是件坏事情,因为你的发现未必是让人高兴的事情,就像“日心说”会颠覆教会地位一样。不能穿透事物现象看不到本质,看到了本质而不说出来,犹如看人将要溺水而不提醒。做战略研究,应该是立足现实,穿透历史。否则,我们就是混饭吃的。而如今,不混饭吃的越来越少了。
[评论人:韩言铭] 评论时间:2010-03-24 13:55:05
房老师一直以“大我”的角色定位,切实思考并给出解决方案。非常有才气的学者!
[评论人:王敬青] 评论时间:2010-11-15 17:28:04
很多真知灼见都是在会议上发表,业内人士已意识到了创新之路在中国有许多的重点环节需要突破。政府多听听专家的想法对下一步决策绝对是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