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绿色奥运”与北京能源 |
www.casted.org.cn 日期:2009-03-23 文章来源:国家统计局 点击数:4620 |
在奥运会筹备及举办期间,北京紧紧围绕“绿色奥运”理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品种结构,能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空气和环境质量得到改善,为成功举办奥运会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绿色奥运”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三大理念之一,也是北京向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在奥运会筹备及举办期间,北京紧紧围绕改善空气质量和保障环境安全的目标,加大对环境的整治力度,制定并实施了十四个阶段控制大气污染的措施,空气质量连续10年得到改善。2008年全市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达到274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4.9%。特别是奥运会和残奥会举办期间,全市空气质量天天达标,大气中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50%左右,为北京成功举办一届“无与伦比”的奥运会提供了优良的环境。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是影响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申奥成功以后,北京积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能源发展战略,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首都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加强基础建设,优化能源品种结构 申奥成功以后,“绿色奥运”理念对北京的能源消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北京及时调整能源发展战略,明确提出在加强全市能源供应保障能力的前提下,大力引进和发展清洁能源,逐步减少并严格控制燃煤总量,努力将全市能源结构由以原煤为主的污染型向以天然气和电力等优质能源为主的清洁型转变。按照优化能源结构、保障能源供应的指导思想,北京大幅增加能源基础设施投资,奥运筹备以来全市累计投入超过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1],带动了全市能源结构逐步朝优质化、清洁化发展。 电力供应能力提高1.2倍,终端消费增长73%。自2001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实施了电力强网“0811”、奥运配套、设备消隐和可靠性提升等重大工程,全市电力供应能力大幅提高,供电可靠性持续提升,实现了奥运场馆的多路、多方向供电。截至2008年6月底,全市共有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44座,供电能力比2001年提高了1.2倍。全市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电力消费由2001年的363.2亿千瓦时增加至2007年的628.2亿千瓦时,增长了73%。 天然气输气能力翻两番,终端消费增长近2倍。在不断提升陕京一线输气能力的基础上,2001年以来,北京市先后建设了陕京二线输气管线工程和环六环天然气一期工程,形成比较完善的市内高中低压天然气输配体系。2007年总输气能力达到153亿立方米,比2001年翻两番;全市天然气管网总长达到1.1万公里,调压站668座,天然气供应能力大幅提升。与此同时,不断扩展天然气应用范围,除居民生活用能外,发展了天然气热电联产、采暖制冷、天然气汽车以及冷热电三联供等用途。2007年全市天然气终端消费量达到35.6亿立方米,比2001年的11.9亿立方米增长近2倍,年均增速达到20%,占全市终端消费量的比重也由3.6%上升至7.1%。 成品油设施能力大幅提升,石油制品终端消费量增长近1倍。随着燕山石化改造工程和六环成品油管线工程等的建设,全市成品油设施能力大幅提升,为油品消费的大幅增加奠定了基础。2007年,北京市成品油(汽油、柴油、煤油)消费总量达到793.8万吨,比2001年增长了1.1倍。在终端能源消费量中,石油制品从2001年的626.6万吨增加至2007年的1250.6万吨,增长了99.6%。 新型能源技术利用取得新进展,可再生能源消费量比重达到2%。按照国际奥委会关于绿色能源的有关要求,近几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广太阳能光伏发电、生物质集中气化、大中型沼气、热泵采暖等能源新技术,建成并推广了一批示范项目,实现了官厅风电厂一期工程的并网发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力度逐步加大。2007年北京市可再生能源利用量达到117.7万吨标煤,约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2%[2]。 能源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有力地提高了北京能源的供应保障能力,保证了国民经济的持续平稳快速发展和奥运会、残奥会的顺利举办,也为“煤改电”、“煤改气”等优化能源项目的实施创造了条件。全市能源消费品种结构不断优化,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得到了根本转变,以电力、天然气等为代表的高效、清洁、优质能源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见图1、图2)。2001-2007年,北京市优质能源占终端能源消费量的比重由68.8%上升至79.6%,提高了10.8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品种结构的调整优化不仅对改善首都城市环境状况、兑现“绿色奥运”承诺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首都人民的生活质量。 图1 2001年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图 图2 2007年北京市终端能源消费品种结构图 二、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作为动力,是经济社会运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但在其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和废弃物的排放也会对环境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北京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不断增加。2001年,全市能源消费总量达到4229.2吨标准煤,是1980年的2.2倍。能源消费总量的增加,加大了首都环境保护的压力。为此,在奥运筹备期间,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后,北京将节能减排作为工作重点之一,在加强能源基础建设、提高能源保障能力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费量,以进一步改善环境。 受产业自身特点的影响,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单位增加值能耗远远高于第三产业。奥运筹备期间,北京市按照首都城市功能定位和举办奥运的要求,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鼓励和引导与奥运有关的第三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以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现代流通、信息传输、房地产、旅游会展和文化体育等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体系。2002―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高于全市经济平均增速0.6个百分点。2007年,北京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72.1%,比2001年提高了5.1个百分点。 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奥运相关产业的同时,北京市从节能减排和改善环境的要求出发,着力调整工业内部结构。一方面,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以电子通信、计算机设备制造业和汽车制造业为代表的低耗能、高附加值的行业逐步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7年,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制造业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5.5%和53%。另一方面,加快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调整步伐。2002年至2007年,北京市先后关停了北京焦化厂、北京有机化工厂等一批能耗高、排放多、污染重的企业;关闭山区小煤矿和小造纸、小印染等“五小”企业,退出了合成氮、电石、硫酸、油制气等27种传统高耗能产品生产;制定了首钢的调整搬迁计划,并从2008年起压缩了400万吨的钢铁生产能力。全市工业整体结构逐步向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方向转变,工业能源的整体利用效率明显提高。2002―2007年,全市工业能源消费量年均增长2.7%,低于全市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4.1个百分点,而同期工业增加值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2.1%。工业的万元增加值能耗由2001年的2.44吨标煤下降为2007年的1.29吨标煤(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降低8.4%。 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对北京能源节约和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以较低速度增长,全市万元GDP能耗水平持续下降(见表1),由2001年的1.14吨标煤降至2007年的0.67吨标煤(现价),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降低4.97%。进入“十一五”时期后,随着奥运举办期的日益临近,北京市节能减排的工作力度不断加大,万元GDP能耗下降幅度连续两年居全国之首,并成为全国“十一五”节能目标完成进度最快的地区。2007年,北京万元GDP能耗水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2.4%。按2001年能耗水平测算,2002-2007年累计节能量达到6731万吨标煤,相当于2007年全市能耗总量的1.1倍。节能降耗工作为改善北京环境质量、实现“绿色奥运”做出了重要贡献。 表1 2002-2007年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表
注:万元GDP能耗下降率按可比价格计算。 三、2008年北京能源 2008年为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年,也是改善环境质量、兑现“绿色奥运”承诺的决战年。为此,北京市在加强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对产业结构和能源品种结构的调整力度。继年初首钢压缩400万吨生产能力之后,奥运会举办期间对130多家重污染企业进行停产,对京丰热电厂的燃煤机组和华电(北京)热电有限公司的重油机组等污染物排放量较大的设施进行停运。与此同时,太阳宫热电厂、官厅风电厂一期等工程陆续投入使用,2008年7月20日起实行了机动车尾号限行等。这些措施不仅改善了北京的环境质量,也进一步降低了全市能耗水平,使得北京能源消费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能源总体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2008年1-3季度,北京市万元GDP能耗在前两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又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29%,预计全年降幅将再次超过5%的预定目标。 百年奥运,百年梦想。奥运筹备以来,北京市不仅用自己的行动兑现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的承诺,更是以举办奥运会为契机,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品种结构,探索出节约能源、改善环境的有效途径,为把首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
||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