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中科院科学奖励制度的建立与首次评奖 |
www.casted.org.cn 作者:郭金海 日期:2008-09-27 文章来源:2008年《科学文化评论》第5卷第4期第17—40页 点击数:14050 |
四科学奖金的评审与聂荣臻指示后的补评
中国科学院各学部对于请奖著作的评选,乃评审科学奖金的基本环节。当时,科学院的学部共有4个,即数学物理学化学部[50]、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哲学社会科学部。各学部对于请奖著作的评选,集中于1956年9月至11月。这次评选原本包括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哲学社会科学部及其所属研究所也组织了推荐和评选。而由于评奖标准难以明确、评委对于请奖著作的意见颇有分歧,以及很难遴选出较为优秀且肯定可以给奖的著作等因素的影响,哲学社会科学部最终决定暂不向科学奖金委员会推荐给奖著作。1956年11月22日,哲学社会科学部向科学奖金委员会提交了“关于学术著作评奖工作的报告”,说明了评奖的经过和困难,并提出翌年继续评奖。[51]次日,科学院召开第31次院务常务会议,决定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部分著作的评奖“分开年次,轮流举行”,1956年度仅就前者评奖。[52]
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负责自然科学部分的著作的评选。这些学部共组织300余位专家参加评选,并都采用同行专家“三审定案”制:各学部先根据请奖著作的性质,聘请学部委员和有关专家进行初审;[53]再请学部委员和有关专家复审,并在学部常务委员会扩大会议上进行试选;最后学部扩大常委会对准备推荐给奖著作在学术上的成就或对国民经济的意义作出正式评价,并进行无记名投票,以决定得奖著作及等级。[54]在初审和复审过程中,为了衡量请奖著作的学术性与国际水平,不少专家调查了国内外相关文献。[55]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在审查中,还采取了审查保密,本人回避的办法;[56]并且正式复审前,进行了初步复审。这是以在京常委与所长组织的筹备委员会委员,分头与其所在学科出席学部扩大常委会的学部委员和其他有关专家交换意见的形式进行的。[57]
不宁唯是,在《条例》所规定的评奖标准的基础上,各学部都制定了较为明确而严格的评奖标准。数学物理学化学部规定:一等奖著作的创造性对于其所在学科重要园地的开辟,或对于解决某些国际上认为重要的问题有一定的成就。这样的著作在国际上并非每年可出现的;二等奖著作的创造性对于其所在学科新园地的开辟有一定的初步成就,或系统、透彻地解决了某一重要问题;三等奖著作的创造性较小或在国际上属于一般,而在国内为首创或高于国内一般水平。生物学地学部规定:一、二等奖的著作应具有理论意义或创造性较高,是属于国际学术界创造性较大的科学工作,三等奖的尺度可稍宽。技术科学部规定:得奖的著作在学术上必须具有一定的创造性,并具有正确的方向性;对解决国民经济中重要问题的综合性著作也应注意。[58]
从整体来看,这些学部都将学术创造性的高低或理论意义的大小作为主要评奖标准,并要求一、二等奖都要参考国际学术水平,三等奖的标准虽可略低,但在国内也非寻常之作。尽管技术科学部因侧重各学科知识的实际应用,也奖励能够解决国民经济中重要问题的著作。其实,一些学部委员起初对于评奖标准也夹杂着照顾情绪,或希望以资历作为给奖条件之一。不过,由于多数学部委员坚持要破除情面,完全以学术水平作为给奖标准,这些委员便改变了初衷。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委员陈建功因为想照顾其学生夏道行,还提出评选要考虑政治工作。但在遭到钱三强的批评之后,他也主张评奖只从学术创造性考虑。[59]
这些学部召开扩大常委会期间,出席会议的学部委员基本都遵循评奖标准,本着实事求是和宁缺毋滥的原则,以民主的方式评选。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的扩大常委会于1956年10月15至19日召开。会议对筹备委员会初步提出的27件拟推荐著作进行了正式复审,结果通过13件。这次会议决定向科学奖金委员会推荐给奖的著作,必须获得出席会议的投票者2/3以上票数。根据27位委员无记名投票结果,数学物理学化学部最终推荐华罗庚(一等19票,二等8票,三等0票)、吴文俊(一等21票,二等6票,三等0票)的两项工作给一等奖;钱伟长等(一等2票,二等24票,三等0票)、葛庭燧等(一等0票,二等26票,三等0票)的两项工作给二等奖;苏步青(一等0票,二等6票,三等19票)、唐敖庆(一等0票,二等2票,三等24票)、钱人元(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6票)、汪猷(一等0票,二等2票,三等23票)、胡海昌(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4票)、朱子清等(一等0票,二等2票,三等24票)、何泽慧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6票)、戴傅增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4票)的8项工作给三等奖。[60]
事实上,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召开扩大常委会期间,一些委员对于数学组计划推荐华罗庚和吴文俊的工作给一等奖不无异议。有的委员认为,华罗庚的请奖著作的总体水平应高于吴文俊的工作,但个别著作的水平可能要低。还有的委员说:华罗庚的工作可以给三个二等奖。不少委员对于数学组未对计划推荐给奖著作的学术内容予以说明也不满意。由此,数学组委员向物理、化学、力学小组作了说明:华罗庚的工作主要是在多元复变函数方面。华罗庚的论文于1950年发表后,在国际上对于推动多元复变函数的研究的开展起了重要作用;吴文俊的工作是拓扑学及微分流形的几何学的一个基本性的工作,不仅具有深刻的意义,而且对于促进拓扑学的发展业已产生良好的影响。绝大多数委员在明确了华罗庚、吴文俊工作的学术创造性和数学组内部的一致意见后,对两者的工作才同意投票给一等奖。[61]
生物学地学部初审提出拟推荐著作69件。经由学科组复审、扩大常委会讨论,生物学和地学两大组分别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只推荐给奖著作12件(生物学和地学各6件)。其中,一等奖空缺,二等奖仅1件。生物学方面,钟补求(一等0票,二等20票,三等1票)关于马先蒿属的一个新系统的研究工作被推荐给二等奖;曾呈奎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2票)、朱洗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3票)、袁庆志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0票)、赵洪璋(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19票)、冯兰洲(一等0票,二等1票,三等22票)的5项工作被推荐给三等奖;地学方面,傅承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18票)、叶笃正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17票)、王钰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17票)、章元龙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11票,另1票同意给奖)、刘鸿允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14票)、斯行健(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14票)的6项工作被推荐给三等奖。[62]生物学组和地学组出席投票者分别为23人和18人。两组所推荐给奖著作得票均达出席者2/3。顺便提到,地质部原本推荐了李四光关于“旋卷构造及其他有关中国西北部大地构造体系的复合问题”的研究工作。生物学地学部学科组审查后评价很高,建议给一等奖。[63]而李四光认为自己作为科学奖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不宜请奖,从而抽回了他的著作。[64]
技术科学部于1956年11月5日至9日召开扩大常委会。会议先由各学科小组对初审和二审通过的20件著作进行了三审,结果仅通过10件。后经全体与会人员讨论和评比,又删去3件。根据29位出席者的投票结果,技术科学部最终推荐吴仲华(一等0票,二等7票,三等22票)、楼南泉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9票)、彭少逸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9票)、蔡方荫(一等0票,二等1票,三等28票)、李薰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9票)、周仁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9票)、吴自良等(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27票)的7件工作给三等奖。[65]这些著作得票均超过出席者2/3。
上述3个学部收到的请奖著作分别为104件、201件、114件。[66]各学部推荐的给奖著作分别占其收到著作的11.5%、5.97%、6.1%。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各学部评选的严格性。不过,按照科学院的计划,这次评奖还包括评选中国科学家1949年来在国外发表的科学著作,而这些学部并未评选。这是因为多数委员认为国外工作和国内工作所处条件不同,评审角度难以统一,并且这方面的请奖著作太少。[67]按照《条例》的规定,各学部也评选那些对新中国科学的发展有重大贡献的外国科学家的科学著作,但这次并未落实。
学部评选之后,科学奖金委员会于1956年11月23日至26日召开第二次会议。首先,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听取各学部关于科学奖金评选工作的汇报。委员会随后分为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学、技术科学3组,对各学部推荐的给奖著作进行分组讨论。最后,委员会于11月26日召开全体会议,对各学部提出的给奖著作进行投票表决,结果通过30件。科学奖金委员会的审核结果与各学部的推荐结果基本一致。[68]惟苏步青关于K展空间和一般度量空间的几何学射影空间曲线论的研究工作由三等改为二等。其实,关于这项工作,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初审时即列为二等奖。该学部扩大常委会投票表决时,也有6位委员投票表示同意。科学奖金委员会投票表决之前,该委员会数学物理学化学小组讨论时,考虑到苏步青“是一个小学派”及其解放前的工作,认为可将这项工作改为二等奖。小组征求华罗庚的意见,华罗庚表示同意。小组还请华罗庚与江泽涵、段学复等学部委员就此进行商量,这些数学家也无异议。赵洪璋的工作——“碧玛一号小麦选育经过”——因存在作者纠纷问题[69],并形成“疑案”[70],科学奖金委员会根据生物学地学部的意见,决定将其保留到科学院评选第二次科学奖金时再予考虑。[71]在审核时,科学奖金委员会原本打算在化学方面增加一些三等奖。但由于多数学部委员都不同意,这又与《条例》不符,委员会最终并未更改这方面的评奖结果。[72]总之,科学奖金委员会审核各学部所推荐的给奖著作时,对于各学部的评选意见是基本尊重的。
1956年11月29日,科学院于第32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科学奖金委员会所作的第一次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的评奖工作报告和评奖结果,并决定次月公布评奖结果和评奖经过说明。不过,次日情况即发生了变化。11月30日,科学院召开第33次院务常务会议,向聂荣臻等汇报科学奖金的评奖工作。在听取科学院的报告后,聂荣臻认为:这次评奖未评选中国科学家在国外发表的科学著作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这对于争取留学生归国和发挥归国留学生的积极性将会产生不良影响。[73]聂荣臻指出:“还是奖几个人好,开个门子,更利于争取国外的留学生,否则会形成美中不足。”[74]新归国的科学家中,钱学森的成就最为突出。其专著《工程控制论》1954年由美国麦克劳·希尔图书公司出版后,[75]受到国际科学界的重视。1956年,国际权威科学刊物《自然》的书评指出此书是一本“卓越”的著作。[76]与会者认为钱学森未在被奖之列,也是评奖工作的缺点。因为中国留学生对此会感到失望。[77]所以科学院于12月1日专门召开临时院务会议,讨论新归国科学家在国外发表的科学著作的评奖问题。科学奖金委员会在是日下午也就该问题召开第三次会议。结果决定由各学部对新归国科学家自1949年以来在国外发表的科学著作进行补评,并于12月10日前向院提出给奖著作;所有评奖结果推迟两周公布。[78]
此后不久,数学物理学化学部、生物学地学部、技术科学部分别召开扩大常委会或常委会进行补评。数学物理学化学部于1956年12月8日召开扩大常委会。会议决定对已被推荐和该学部曾酝酿推荐的这类著作进行补评。出席者凡18人。经由无记名投票,数学物理学化学部推荐钱学森(一等17票,二等0票,三等0票)关于“工程控制论”的工作给一等奖;推荐李敏华(一等0票,二等0票,三等18票)关于“塑性大应变的轴对称平面应力问题在金属硬化区的解法和一般性的结果”的工作给三等奖;推荐黄昆(一等0票,二等1票,三等16票)关于“晶格的理论”的工作给三等奖。[79]这些工作得票均超过出席者2/3。
生物地学部于12月4日召开扩大常委会。经讨论,这次会议决定在科学院评选第二次科学奖金时,再对这类著作进行评选。这一方面是因为该学部大部分委员对于生物学和地学方面的新归国科学家的情况了解不够,并且当时尚无合适的论著可以提出给奖;另一方面是因为多数委员认为评奖工作是一个反复、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不可能在几天内做好。[80]
技术科学部原本定于12月7日召开常委会,讨论补评和增补学部委员的问题。而由于请假人数过多,会议临时改由到会的茅以升、赵飞克、侯德榜、石志仁就这些问题进行座谈。在这次座谈的基础上,学部决定将吴仲华的工作提升为二等奖,推荐柯俊、汪闻昭的工作给三等奖。提升吴仲华的工作,是因为技术科学部考虑到他1949年后在国外发表的工作与他先前请奖的国内工作具有连续性,其工作不仅使燃气轮的研究工作推进了一步,并且实践意义较大。关于柯俊、汪闻昭的工作,技术科学部实际在是年11月5日至9日的扩大常委会上已有讨论。当时,学部认为可以考虑给三等奖,而由于这两项工作均在国外发表而作罢。[81]
这3个学部补评或讨论之后,旋将结果提出于科学奖金委员会,并获审核通过。1956年12月14日,科学院召开第36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科学奖金委员会关于新归国科学家在国外发表的科学著作的补评工作的报告和审核结果。[82]这就是说,通过这次补评,新归国的科学家钱学森荣获一等奖,吴仲华改获二等奖,李敏华、黄昆、柯俊、汪闻韶均获三等奖。
五评奖的结果与获奖者的反响
1957年1月24日,中国科学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次科学奖金的评奖结果(如表1)。苏联科学院副院长巴尔金和主席团学术秘书长托布切夫,不久即代表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致电郭沫若向科学奖金获得者祝贺。[83]1月25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这次科学奖金的评奖结果、评审经过、得奖论著的简要说明、一等奖获得者照片,还发表了题为《我国的第一次科学奖金》的社论。这篇社论指出:通过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奖励制度,“检阅我国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奖励先进,鼓舞后起,更好地促进向科学技术的大进军,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84]
这次获奖著作凡34件:一等奖3件,二等奖5件,三等奖26件。这些著作“大多数是在学术上有创造性而又具有一定的经济意义的工作。少数几件是某些理论探索性工作或是学术创造性不够显著,而实用价值较大的工作。”[85]这些著作涉及自然科学领域的14个学科,即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动物、植物、农学、医学、地质、地球物理、动力、冶金、石油化学、土木建筑。这些学科大多在20世纪上半叶已有一定的研究基础。其中,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地质、冶金等学科获奖著作较多,数学和力学方面还均有获一、二等奖者;而动物、农学、医学等学科获奖著作较少,且为三等奖。除工程控制论、动力学等个别领域或学科外,当时国家急需的原子核物理、电子学、半导体物理学等与新技术有着直接联系的新兴学科尚无获奖著作。这些表明,1949年至1956年间我国成绩相对突出的科研成果,都在数学、力学、物理、化学、地质、冶金等研究基础较好的学科;而一些基础较好的学科,如动物、农学、医学等的研究成绩还很有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急需的新兴学科的研究是相当薄弱的。
从获奖者所在单位来看,34件获奖著作中,由中国科学院的人员完成的多达23件,占获奖著作的67.6%;由高校或产业部门的人员完成的有6件,占获奖著作的17.6%;由科学院的兼职人员完成的有4件,占获奖著作的11.8%;由高校和科学院的人员合作完成的有1件,占获奖著作的2.9%。若不计算补评的6件著作(这些著作是在国外完成的),由中国科学院的人员完成的也有32件,其中尚包括华罗庚、吴文俊的两件获一等奖的著作。这反映出新中国成立后的7年间,科学院所取得的重要科研成就要比高校和产业部门显著。
从获奖者的年龄来看,34件获奖著作的作者中,3位一等奖得主都不到50岁(获奖时间以1957年计算):华罗庚47岁、钱学森44岁,吴文俊仅38岁;获二等奖的5位主要科学家,仅苏步青超过50岁,多数都在50岁以下:苏步青55岁、钟补求50岁、葛庭燧44岁、何泽慧43岁、吴仲华40岁;获三等奖的30余位主要科学家中,只有周仁(65岁)、周行健(62岁)、朱洗(58岁)、蔡方荫(56岁)、冯兰洲(54岁)、朱子清(53岁)6人超过50岁,30岁至40岁间的居多数。主要获奖者中,年龄最小的胡海昌仅29岁。从整体上看,获奖者大多都未满50岁,其中还不乏30岁左右的年轻科学工作者。在很大程度上,这说明这次科学奖金的评奖,基本以请奖著作本身的水平进行衡量,对于资历或声誉很高的科学家和初出茅庐的年轻科学工作者都一视同仁,并未明显受到请奖著作的作者本身的情况的影响。
科学院公布这次科学奖金的评奖结果之后,一等奖获得者钱学森、华罗庚、吴文俊,二、三等奖获得者钱伟长、冯兰洲等都在《人民日报》发表了获奖感言。钱学森说:“对于我在‘工程控制论’方面的研究工作,中国科学院决定给予奖金。我激动地接受这个奖金。我激动的缘故是因为我回想起了在美国做‘工程控制论’这个研究工作时候的一段情况。我深深感到祖国的伟大,祖国六亿人民对科学研究的支持。”钱学森还回忆了他在美国“另起炉灶”研究工程控制论的原因和研究工作常被美国移民局打断的经历,以及他的工作获得成功的因素。忆及新中国通过外交渠道使他回到祖国的情景后,钱学森还兴奋地说:“现在,中国科学院肯定我这一个时期的工作有得奖的价值,这怎么能不使我激动呢?”[86]
华罗庚说:“在我听到我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的时候,感觉到莫大的光荣,但也感觉到惭愧。因为我深深知道,在祖国伟大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我这几年的工作是微不足道的。科学院这次对我的奖励,与其把它看成为对我已往工作的肯定,还远不如把它看成是对我将来工作的策励的好。在我接受了这崇高的奖励之后,我只有益自奋发,做出更多更好的工作来报答祖国,只有用培养出更多更好的青年来报答人民。”针对新生力量的培养,他表示了决心:“我今后一定更加紧来培养青年们,使他们品质学识都优秀,并且成为接近世界水平的科学工作者。”他还满怀希望的讲:12年内要在他领导的3个数学小组中培养出不止一两个达到世界水平的学者。[87]
吴文俊说:“消息传来,我已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奖金。这使我惭愧。即使我在拓扑学方面还有过些微贡献,但因之而获得奖励,却主要还是因为党和政府对于科学工作十分重视的缘故。”[88]他在感言中重点讲述了拓扑学的意义和作用,呼吁新中国要有足够的新生力量投入拓扑学的研究,并将拓扑学设立为综合性大学的必修课程。[89]
钱伟长说:“中国科学院决定对圆薄板大挠度问题的工作给予奖金,这对于我和我的同事们都是很大的鼓励。……解放后,党和政府大力提倡科学,科学已经是科学家和人民的共同事业。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里,国家向科学工作者提出了无穷无尽的课题。科学工作的条件也改善了,科学为人民服务已经不是口号而是实际。科学事业由于结合了国家的需要正在加速地发展着。我和我的同事们,将和全国的科学工作者一起,努力扩大科学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祖国尽科学工作者可能尽的一切力量。”钱伟长还讲了壮大科学队伍对于新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与培养青年科学工作者的方法。他强调:“为了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我们必须培养青年一代,发展他们的才能,使他们青出于蓝,胜我们一筹。”[90]
冯兰洲说:“中国科学院为丝虫病的传染等问题的研究给予我奖励,使我得到莫大的光荣和鼓舞。在极度的兴奋的同时,我也感到责任的重大。因此,我立志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和培养人材上,要加倍努力争取进一步的成绩来贡献给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来答谢党和政府给予我的荣誉和关怀。”冯兰洲还谈了研究昆虫传染病问题对于维护人民健康和完成国家经济建设事业的重要作用。[91]
1957年5月30日下午,中国科学院于第二次学部委员全体会议闭幕式上隆重举行了第一次科学奖金的授奖仪式。
表1 中国科学院第一次科学奖金评奖结果
六 结语
综前所论,中国科学院建立科学奖励制度,主要是因为在苏联培养科学干部的经验的影响下,打算通过实施科学奖励解决自身在培养科学干部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加强对科学家的团结工作,从而试图促进科学院的发展。这也因为实施科学奖励对于激励科学家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对于科学奖励高度重视。科学奖金面向全国的科学工作者,可能是科学院在新中国的建设亟需科技力量的特定社会环境下,为提高自身的学术领导权威性和推动全国科研工作的展开而采取的一种战略选择。
中国科学院不仅重视科学奖金的社会声望,而且对于首次科学奖金的评奖相当严格和民主。在评奖中,科学院各学部均以请奖著作本身的学术水平作为根本尺度,本着实事求是和宁缺毋滥的原则,以同行专家“三审定案”制和民主的方式评选。各学部向科学奖金委员会推荐的请奖著作均得到大多数与会者的认可。科学奖金委员会和科学院院务会议审议各学部推荐的给奖结果时,都基本尊重各学部的推荐意见。这次科学奖金的评奖没有受到过多的政治干预。只是为了争取留学生,科学院在聂荣臻的指示下于1956年12月对新归国科学家1949年以来在国外发表的著作进行了补评。但这实际弥补了评奖工作的不足。可以说,中国科学院在这次评奖中实现了高度的学术自治。1956年中央提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后,我国科学界出现的自由、民主的氛围对此应该产生了积极影响。科学奖金一等奖得主与部分二、三等奖得主的获奖感言,充分表明这次评奖对于激励科学家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起了应有的作用。这次科学奖金的评奖不仅是对1949年后中国科技成就的检阅,而且为日后中国科技奖励的评奖树立了一个典范。尽管这次评奖也存在少数应当入选的论著未能入选的不足[92],科学界不无批评意见[93],但这是任何评奖都难以避免的。
与此同时,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和生物学地学部通过这次评奖,都提出了改善评奖办法的良好建议,从而为科学院日后完善科学奖励制度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譬如,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建议日后的评奖采取“答辩制度”,请奖著作作者本人参加答辩,这会减少大同行“盲从”小同行的现象与评奖的困难。[94]再如,生物学地学部建议以后评奖应该主动去发现、发掘好的著作,而不是被动地审查请奖著作;下次评奖时,专门开设一个展览室来陈列请奖著作,公开而又广泛地征询与吸取意见。等等。[95]中国科学院建立科学奖励制度后,还于1956年1月17日召开的第3次院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暂行奖励办法》。是年3月31日,科学院又对该办法进行了补充规定。许多研究所也进行了评奖工作。[96]可以断言,科学奖金的长期评奖不仅会有助于解决科学院存在的培养科学干部的问题和提高科学院的学术领导权威性,而且势必会对中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而令人遗憾的是,1957年后已改为每4年颁发一次的科学院科学奖金的评奖工作在首次奖金颁发后即中断了。直至1982年,这种全国性的科学奖金的评奖才得以恢复。这时,科学院作为负责组织者的角色已由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所代替,奖金的名称也改为“全国自然科学奖金”。在“文革”结束以前,除科学奖金评奖工作的中断之外,《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暂行奖励办法》在1957年便停止执行了;在中国科学院与科学奖励制度一并建立的研究生制度,于六七十年代很长的一段时期内都名存实亡;科学院新院章的起草工作于1957年开始后在是年底即被搁置下来。这意味着科学奖金评奖工作的中断并非一个偶然的历史现象。1957年起至1976年,科学院多项改革趑趄不前或不幸夭折,与“反右派”、“大跃进”、“文革”等相继发生的激进的政治运动有着直接的关联。其他更具体的原因,还有待于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Cherry, Colin 1956. Servo-Mechanisms and Control Systems. Nature. 177 (4504): 351.
邓力群、马洪、武衡主编 1994.《中国科学院》(上册). 北京: 当代中国出版社.
《光明日报》. 1955年9月25日.
《科学通报》. 1953年第9、10、12期. 1954年第4期.
罗平汉 2006.《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二集》. 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民日报》. 1955年9月26日,1957年1月25日、27日.
宋振能 2006. 关于建立中国科学院学部的一些背景情况. 见《宋振能文集》(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与资料丛刊1). 北京: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院史研究室.
Tsien, Hsue Shen 1954. Engineering Cybernetics. London: McGraw-Hill Publishing Company, Ltd.
王炎坤、钟书华等 2000.《科技奖励论》. 武汉: 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张稼夫述 1984.《庚申忆逝》. 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室编 1955. 《科学工作文件集》. 北京: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室.
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1955.《中国科学院资料汇编(1949-1954)》. 北京: 中国科学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编 199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 北京: 中国经济出版社.
竺可桢 1989.《竺可桢日记》(第3、4册). 北京: 科学出版社.
作者简介:郭金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专项“中国科学院院史研究与编撰”(编号:KACX2-YW-001)。
[①] 罗平汉 2006,页179—187;邓力群等 1994,页82—84。
[②] 中国科学院关于访苏代表团工作的报告,《科学通报》,1954年第4期,页12—14。
[③] 中科院一九五三年召开第十一至三十次院务常务会议记录及有关文件,中国科学院档案:53-2-3。
[④] 土木工程学座谈会,《科学通报》,1953年第10期,页90。
[⑤] 刘大年,苏联培养科学工作干部的经验,《科学通报》,1953年第9期,页14—18。
[⑥] 张稼夫时为科学院副院长、院党组书记。
[⑦] 中科院一九五三年召开第十一至三十次院务常务会议记录及有关文件,中国科学院档案:53-2-3。
[⑧] 中国科学院召开所长会议根据总路线讨论今后工作方向,《科学通报》,1953年第12期,页90—91。
[⑨] 中科院党组关于目前本院工作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及中央批示,中国科学院档案:54-1-1。
[⑩] 中科院召开第1—14次院务常务会议的通知、纪要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4-2-3。
[11] 郭沫若,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见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1955,页7。
[12] 郭沫若,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见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1955,页7。
[13] 郭沫若,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见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1955,页7。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典》编委会编 1994,页49。
[15]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室编 1955,页15。
[16] 中科院1949—1958年大事记,中国科学院档案:58-2-26。
[17] 竺可桢 1989(第3册),页458、461。
[18] 中科院1949—1958年大事记,中国科学院档案:58-2-26。
[19] 中科院召开第15-29次院务常务会议的通知、纪要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4-2-4。
[20] 关于第一次科学奖金评选问题向中央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1-3。
[21] 中科院1949—1958年大事记,中国科学院档案:58-2-26。
[22] 中科院关于修改奖金条例的报告及国务院批复和授奖大会计划,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2。
[23] 鼓励科学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重大措施,《光明日报》,1955年9月25日第1版。
[24]《条例(草案)》,见中科院召开第15—29次院务常务会议的通知、纪要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4-2-4。
[25] 王炎坤、钟书华等 2000,页110。
[26]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中国科学院一级研究员每月工资300余元,副研究员每月工资最高约200元,助理研究员每月工资近百元。
[27] 中科院关于修改奖金条例的报告及国务院批复及授奖大会计划,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2。
[28] 中科院第四十一次至第四十四次院务常务会议通知及其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1。
[29] 宋振能 2006,页40。
[30] 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为加强科学院对工业、农业、卫生、教育、国防各部门的联系给各部门的指示,见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 1955,页35—36。
[31] 张稼夫 1984,页131—132。科联成立于1950年8月,是全国各专门学会的统一管理机构。
[32] 团结起来,为执行我们光荣的历史任务而奋斗,《科学通报》,1954年第4期,页9—11。
[33] 中共中央宣传部办公室编 1955,页15。
[34] 中科院关于修改奖金条例的报告及国务院批复及授奖大会计划,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2。
[35] 中科院第四十一次至第四十四次院务常务会议通知及其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5-2-11。
[36] 关于第一次科学奖金评选问题向中央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永56-1-3。
[37] 中科院一九五六年召开第一次至第六次院务常务会议通知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19。
[38]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39] 中国科学院院务常务会议决定明年颁发第一次科学奖金,《光明日报》,1955年9月25日第1版;科学院将新建十一个研究机构并决定明年颁发第一次科学奖金,《人民日报》,1955年9月26日第1版。
[40] 鼓励科学工作者创造性劳动的重大措施,《光明日报》,1955年9月25日第1版;鼓励科学工作者创造性的劳动,《人民日报》,1955年10月11日第1版。
[41]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42]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43] 学部关于第一届科学奖金评奖工作报告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1。
[44] 数理化学部一九五六年扩大常委会议评选科学奖金的有关文件,中国科学院档案:56-15-3。
[45]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46]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47] 1956年3月5日郭沫若致科学奖金委员会信,见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48]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49] 中科院颁发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通告和评审经过说明,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3。
[50] 数学物理学化学部在1956年7月28日前称为物理学数学化学部。
[51] 学部关于第一届科学奖金评奖工作报告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1。
[52] 中科院一九五六年召开第廿八次至第卅八次院务常务会议通知及其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23。
[53] 有少数请奖著作因学术价值低而未被送审。
[54] 中科院颁发一九五六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通告和评审经过说明,北京: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3。
[55] 数理化学部一九五六年扩大常委会议评选科学奖金的有关文件,中国科学院档案:56-15-3。
[56] 学部关于第一届科学奖金评奖工作报告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1。
[57] 奖金评选工作简报及各所对科学奖金的分配意见,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0。
[58] 奖金评选工作简报及各所对科学奖金的分配意见,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0。
[59] 学部关于第一届科学奖金评奖工作报告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1。
[60] 每位被推荐者后的括号中的票数,即其所得选票数。下同。见奖金评选工作简报及各所对科学奖金的分配意见,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0。
[61] 学部关于第一届科学奖金评奖工作报告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1。
[63] 生物学部常委会、学科组评审科学奖金意见、总结及有关综合文件,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8。
[64]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65] 奖金评选工作简报及各所对科学奖金的分配意见,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0。
[66] 中科院颁发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通告和评审经过说明,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3。
[67] 中科院颁发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通告和评审经过说明,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3。
[68] 根据1956年12月6日科学院向聂荣臻和中央报告的附件(《中国科学院奖金委员会对第一次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评选结果),关于斯行健的陕北中生代延长层植物群的研究工作,这次会议通过给三等奖。然而,这项工作最终并未获奖。原因待考。见关于第一次科学奖金评选问题向中央的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永56-1-3。
[69] 西北农学院赵洪璋的这项工作被推荐后,有人向科学院反映,沈学年在赵洪璋之前即做过研究。赵洪璋曾参加两年沈学年的工作。沈学年本人也说碧玉、蚂蝗两种是他选出的,并给科学院写一专信。生物学地学部曾派人到西北农学院核实。而由于后来没有弄清作者,生物学地学部向科学奖金委员会推荐这项工作后又决定暂不给奖。
[70] 中科院颁发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通告和评审经过说明,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3。
[71]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案卷号:56-2-82。
[72]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73] 中科院一九五六年召开第廿八次至第卅八次院务常务会议通知及其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23。
[74] 中科院颁发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通告和评审经过说明,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3。
[75] Tsien 1954.
[76] Cherry 1956.
[77] 竺可桢 1989(第3册),页736。
[78] 中科院科学奖金委员会第一至四次会议纪要和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推荐情况报告,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2。
[79] 奖金评选工作简报及各所对科学奖金的分配意见,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0。
[80] 生物学部常务委员会纪要、工作意见,中国科学院档案:56-16-7。
[81] 技术科学部常委会议的有关文件(1—15次),中国科学院档案:56-17-1。
[82] 中科院一九五六年召开第廿八次至第卅八次院务常务会议通知及其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23。
[83] 苏联科学院主席团致电郭沫若院长向我国科学奖金获得者祝贺,《科学通报》,1957年第4期,页120。
[84] 我国首次颁发科学奖金;中国科学院1956年度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评审经过说明;科学奖金得奖论著简要介绍;我国的第一次科学奖金,《人民日报》,1957年1月25日第1、7版。
[85] 中科院颁发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通告和评审经过说明,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3。
[86] 激动地接受科学奖金,《人民日报》,1957年1月25日第7版。
[87] 希望我国科学新生力量很快成长,《人民日报》,1957年1月25日第7版。
[88] 发展拓扑学的研究工作,《人民日报》,1957年1月27日第7版。
[89] 发展拓扑学的研究工作,《人民日报》,1957年1月27日第7版。
[90] 为壮大我国科学队伍而努力,《人民日报》,1957年1月27日第7版。
[91] 争取作出更多的贡献,《人民日报》,1957年1月27日第7版。
[92] 中科院颁发一九五六年科学奖金自然科学部分通告和评审说明,中国科学院档案:56-2-43。
[93] 竺可桢 1989(第4册),页14。
[94] 学部关于第一届科学奖金评奖工作报告及有关材料,中国科学院档案:56-2-81。
[95] 生物学部常务委员会纪要、工作意见,中国科学院档案:56-16-7。
[96] 关于“中国科学院研究所暂行奖励办法”的补充规定,见中国科学院办公厅编《中国科学院年报》1956年,页253-254。
|
|
||
【字体: 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