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专题

汶川地震灾区工业恢复重建规划
www.casted.org.cn  日期:2008-11-26 文章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点击数:15705 
 

二、恢复重建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关于灾后重建工作的重要部署,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科学,尊重自然,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努力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工业化与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互动发展,充分考虑地质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着力优化生产力布局,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着力加快企业技术进步,着力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通过三年努力,基本完成工业灾后重建的主要任务,为灾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重点突破,有序推进。遵循区域总体布局,兼顾恢复重建与发展提高,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区分缓急,突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地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转型升级,优化结构。坚持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工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坚决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和落后生产能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做强做大优势特色产业,增强科学发展能力,切实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合理布局,促进集聚。根据灾区地质地理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确定不同区域的主体功能,着力加快工业园区(集聚区)建设,推进产业集聚和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培育壮大产业集群,促进区域经济集约发展。

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恢复重建必须注重水土资源保护,厉行节约,最大限度保护耕地。按照循环经济理念,树立新的资源观,建立完整、高效、合理的产业链,促进废弃物循环利用,推进灾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多元筹资,开放发展。通过政府投入、对口支援、社会募集、市场运作等多种方式筹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充分利用对口支援的有利条件,发挥灾区比较优势,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对外开放水平。

企业主体,政府支持。充分发挥企业灾后重建的主体作用,注重利用市场机制,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创新政府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

(三)阶段任务与目标

1.恢复重建阶段任务。

第一阶段(20087月—12月):灾后重建前期准备阶段。根据灾后重建规划确定的任务和项目,抓紧项目选址、环境影响和节能评价等前期工作,加快项目核准工作,协调解决企业重建的项目用地、资金和能源保障。率先推进前期工作到位的灾区支柱产业、基础性产业、建材企业以及骨干企业的恢复重建项目,力争有恢复能力的企业在年底前基本达到前水平。

第二阶段(20091月—20098月):全面启动建设阶段。修复开工一批毁损相对较重的工业项目,做好异地建设重大工业项目的准备工作,抓好新规划工业园区(集聚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列入重建规划的大多数项目具备开工条件。

第三阶段(20099月—20119 ):发展提升阶段。随着灾后重建工作全面展开,灾区优势特色产业得到恢复和发展,重大技术装备、电子信息、磷化工、农副产品加工等领域和工业园区的发展要超过震前水平。

2.主要目标。

通过实施本规划,使规划区内工业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得到优化,科学发展能力增强,三年后规划区内工业发展达到或高于震前水平,为“十二五”时期工业发展提高打下坚实基础。

——产业结构。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地位进一步巩固壮大一批优势产业集群。骨干企业主导产品技术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区域布局,重大布局符合主体功能区划要求。逐步形成一批联系紧密、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资源整合、污染集中治理的工业园区(集聚区)。

——劳动就业。坚持以扩大就业为导向推进恢复重建,到2010年,规划区内工业企业职工总数达到或超过震前水平。

——节能减排。2010年,规划区内工业增加值单位能耗较震前下降1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6%,“三废”排放、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国家规定。

三、产业定位和生产力布局

根据规划区内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按照自然地理单元,将灾区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区域,综合审视区域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条件,明确区域工业发展产业定位,合理产业区域布局。

(一)规划区主体功能定位

根据汶川地震灾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报告》,按地质地貌及地理单元,以龙门山为界划分山前、山中及后山区域,并依据重建强度将规划区划分为适宜重建、适度重建、生态重建三类地区[2]

——适宜重建区。在提升抗震安全标准的情况下,工业以就地恢复和县域内调整为主,重点发展机械电子、石化和精细化工、绿色食品和中药材加工、医药等产业,改造提升一批工业园区(集聚区),逐步形成优势产业带和产业基地,四川、甘肃、陕西规划区分别成为成德绵经济区、天水经济区和关中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适度重建区。有序迁出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工业企业,逐步关停、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在严格论证的前提下适度开发矿产资源,撤并或迁建不具备恢复重建条件的工业园区(集聚区),近期可适度发展水电、矿产开发、建材工业,大力优化产业布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推进工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生态重建区。这一区域成灾覆盖面大、潜在地质威胁严重,生态环境本底脆弱,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差,建设用地严重匮乏。除部分对环境影响较小、主要为本区域内服务的企业外,其他工业企业及工业园区原则上应实施搬迁。

(二)区域产业定位

根据规划区内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和就业需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和特色产品,努力打造具有鲜明特色、品牌突出的区域经济,努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成都灾区。加大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力度,发挥成都在全省受灾地区中特大中心城市的特殊优势,恢复、重建、发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机械、食品、医药、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优势产业,建设成为带动灾区恢复发展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德阳市。充分发挥德阳重大技术装备产业集群的优势,通过重建,提高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国际竞争力。充分发挥工业强县(市、区)的优势,修复整合提升磷化工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医药、新材料、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

——绵阳市。发挥全国唯一科技城特殊的科教资源、产业优势,恢复发展和提升电子信息、新材料、汽车及零部件、特殊钢材、精细化工等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规划布局北川、平武等县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我国重要的电子产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基地。

——广元市。发挥特殊的资源优势和区位条件,恢复发展高水平载能有色金属、军工电子、天然气化工、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等优势产业,规划布局青川、朝天等县(区)工业集中发展区,建设连接川陕甘区域的绿色制造业基地。

——阿坝州。发挥绿色资源优势,依托丰富的水电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医药、建材和民族旅游用品工业等优势产业,建设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原材料生产基地。  

——雅安灾区。加快建设特色资源开发基地,在调整搬迁中建设好工业园区,发挥水电、矿产资源、农林优势,大力发展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优势产业。

——陇南灾区。依托优势资源,发展铅锌、水电、硅铁三个工业集中区,培育农业特色产品加工业、医药化工、建筑材料、旅游工艺品四个产业集群。

——汉中灾区。利用境内丰富的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现有产业优势,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有色冶金、建材、烟酒食品和军工等重点产业发展。

2  规划区内县(市、区)产业定位

 

主导产业

特色产业

配套产业

大邑县

冶金、机械

轻纺、建材

食品

都江堰市

机电、软件

建材

软件

彭州市

医药、化工

家具制造、建材

食品

崇州市

家具、制鞋

新型建材、食品

皮革、包装

旌阳区

装备制造、天然气化工

新材料、电子、食品

机械加工

中江县

农产品加工、纺织丝绸、

机械制造、电子

包装印刷、皮革

罗江县

化工、农产品加工

机械、电子材料

树脂化工

广汉市

装备制造、医药

石油机械

食品、服装、建材

什邡市

食品、化工、建材

石油机械、服装

机械加工

绵竹市

磷化工、食品

纺织、医药、建材

玻璃制品、机械加工

涪城区

电子信息、汽车制造

数字视听、汽车及零部件

电子元器件、电子材料

游仙区

化工新材料

汽车零部件

医药

三台县

纺织印染

服装、中医药

农产品加工

盐亭县

农产品加工

 

丝绸

安县

精细化工、电子

造纸、建材

 

梓潼县

农产品加工

 

 

北川县

水电、建材

农产品加工

 

平武县

水电、矿产

农产品加工

 

江油市

机械、建材

电力、特种钢材

金属制品

利州区

冶金机械、纺织服装

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

木材加工、包装

元坝区

农林产品加工

煤焦化

机械加工

朝天区

农产品加工

光伏、矿产品加工

建材

旺苍县

煤电、建材

钒钛钢铁、农产品加工

机焦、硅原料

青川县

矿产品加工

农产品加工、硅原料

新型建材、精细化工

剑阁县

农产品加工

新型建材、纺织服装

多晶硅产业

苍溪县

农产品加工

天然气综合开发利用

包装、新型建材

南江县

铁精矿、煤炭

建材、农产品加工

 

阆中市

丝绸、食品

能源、医药、化工

皮革、机械

汉源县

水电及载能产业

铅锌冶炼、农产品加工

铅锌深加工业

宝兴县

石材、载能产业

林产加工

石雕

石棉县

水电

载能产业、建材

 

芦山县

建材、纺织

新材料

 

汶川县

水电

建材、藏药

民族旅游用品

理县

水电

盐化工、绿色食品加工

硅铁矿山

茂县

水电

旅游产品加工

化工

松潘县

矿产

水电

民族旅游用品

九寨沟县

水电、矿产

农产品加工

民族旅游用品

小金县

水电

农产品加工

民族旅游用品

黑水县

水电

 

民族旅游用品

马尔康县

水电、矿产

农产品加工

民族旅游用品

舟曲县

水电、冶金

农副产品加工、矿产

建材

武都区

水电

绿色产品加工、医药

建材

康县

医药

绿色食品加工

水电、矿产

文县

水电、硅铁冶炼

绿色产品加工、矿产

建材、石材

成县

有色冶金

绿色食品加工

建材、旅游用品

徽县

有色冶金

白酒、绿色食品加工

建材、旅游用品

西河县

有色冶金

绿色食品加工

建材

两当县

矿产(煤)

食品加工、水电

建材

宁强县

有色冶金

绿色食品加工

建材

略阳县

有色冶金、电力能源、化工建材

绿色食品加工

矿产开采

勉县

有色冶金、化工建材

食品饮料

机械加工

陈仓区

机械制造、医药化工、轻工纺织

绿色食品加工

电子电器

 

(三)工业生产力布局优化与调整

根据规划区内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合理引导受灾企业原地恢复重建、异地重建和关停并转,异地重建项目应进入工业园区(集聚区)。按照科学规划、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节能减排的原则,修复、整合严重受损工业园区,改造、扩建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依托现有园区发展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和建设对口支援产业合作园区。支持生态重建区发展“飞地经济”,适宜、适度重建区的县(市、区)原则上集中布局和建设一个工业集聚区。

——修复、整合严重受损工业园区(集聚区)。支持受灾严重的成都市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彭州工业园区、绵竹剑南春工业集聚区等工业园区修复受灾道路、电力、供水、供气、环保治污等基础设施,提高园区产业发展水平。对于阿坝水磨工业园、北川工业园、青川工业园、什邡蓥华工业园等处于地震断裂带的工业集聚区,结合企业异地重建,进行撤并、迁建和整合。

3 严重受损工业园区(集聚区)产业布局

园区名称

所在县

主导产业

配套产业

川苏都江堰科技产业园

都江堰市

机电、软件

 

彭州工业园区

彭州市

石化、塑料制品

 

绵竹剑南春工业集聚区

绵竹市

食品

机械加工、电器照明

安县花荄工业区

安县

电子

医药、食品

江油工业园区

江油市

冶金、机械

 

剑阁工业园区

剑阁县

建材、农产品加工

纺织、林产

阿坝工业园区

汶川县

高载能、建材

旅游产品加工

灵关工业集中区

宝兴县

石材、特种合金冶炼

石材开采、雕塑,精细化工

新市工业集中发展区

绵竹市

精细磷化工

皮革制品、水泥

中江仓山工业集中发展区

中江县

农副产品深加工、制鞋

纺织

朝天工业集中区

朝天区

建材、农产品加工

矿产、丝绸。、光伏

——适当扩大国家级、省级开发区面积,改造提升原有工业园区(集聚区)。对现有基础较好、开发程度较高的国家级、省级工业园区,在科学规划基础上适当扩大开发面积。加快现有工业园区道路、电力、供气、供水等基础设施的恢复、改造,支持工业集聚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对于水环境容量相对较小的工业集聚区,重点实施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严格限制引进废水排放量大的企业。对工业基础较差地区的工业集聚区,优先安排城市污水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提升项目承载能力和产业集聚发展水平。

4 改造提升类工业园区(集聚区)产业布局

园区名称

所在县

主导产业

配套产业

绵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科技城

电子信息、汽车

包装、电子元器件

德阳经济开发区

旌阳区

装备制造、新材料

服装、食品、造纸

广汉经济开发区

广汉市

石油机械、制药

食品、新型材料加工、航空机械加工

旌阳工业集中区

旌阳区

机械加工、电线电缆

天然气开发

中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中江县

电子 粮油食品加工

纺织服装、重装配套加工、建材

罗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罗江县

食品、电子

机械加工

绵阳经济开发区

科技城

电子信息、化工

电子元器件、汽车零部件

三台工业园区

三台县

纺织

 

江油厚坝创业基地

江油市

冶金、建材

 

盐亭私营经济试验区

盐亭县

农产品加工

 

梓潼经济技术产业园

梓潼县

食品

 

广元经济开发区

利州区

有色金属、电子机械、食品饮料

医药、化工、新材料、新型建材

芦山工业集中发展区

芦山县

建材、纺织、新材料

 

阆中县工业集中发展区

阆中县

食品、纺织丝绸服装

包装、机械加工、医药

南江工业集中发展区

南江县

建材

机械制造

大邑工业集中发展区

大邑县

轻工机械

 

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

崇州市

制鞋、家具

 

旺苍工业集中区

旺苍县

能源、建材

农产品加工、纺织

元坝工业集中区

元坝区

农产品加工

煤焦化、机械加工

利州工业集中区

利州区

轻纺、电子机械、农产品加工

 

苍溪工业集中区

苍溪县

清洁能源化工、农产品加工

纺织、丝绸、林产加工

石棉工业集中发展区

石棉县

建材

高载能

陇南西成经济开发区

成县

有色冶金

建材、机械加工、绿色食品加工

略阳工业集中发展区

略阳

有色冶金

食品加工

宁强绿色产业园

宁强

食品

医药

勉县冶金循环经济科技工业园

勉县

有色冶金

金属综合回收

陈仓科技工业园

陈仓

机械制造、食品饮料

医药、化工

——鼓励对口支援省市建设合作工业园区,探索建立“飞地经济”。依托现有工业园区(集聚区),支持对口支援地区与受援地区按合理布局的原则,合作建设产业园区,承接支援地区和其他地区的产业转移。适当调整生态重建区行政区划,积极探索阿坝州、广元青川等严重损毁地区在毗邻地区发展“飞地经济”。支持在崇州市设立成都中小企业园。

5  对口援建合作产业园表

园区名称

所在地

援建主体

都江堰-川沪合作产业园

都江堰市

上海市

彭州-川闽合作产业园

彭州市

福建省

崇州-川渝合作产业园

崇州市

重庆市

什邡-川京合作产业园

什邡市

北京市

绵竹-川苏合作产业园

绵竹市

江苏省

北川-川鲁合作产业园

北川县

山东省

青川-川浙合作产业园

青川县

浙江省

剑阁-川黑合作产业园

剑阁县

黑龙江省

汉源-川鄂合作产业园

汉源县

湖北省

黑水-川吉合作产业园

黑水县

吉林省

茂县-川晋合作产业园

茂县

山西省

——促进工业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推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集中实施节能工程,综合治理污染,促进现有工业园区的生态化改造。根据资源和环境条件,支持在成都、德阳、绵阳、广元、天水、汉中等地依托现有工业园区设立循环经济工业集聚区。在合理布局工业园区(集聚区)的同时,配套建设工业园区水、电、路、气、信息化等设施,适度超前规划工业园区物流、环保、技术研发、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坚持节约集约用地、节能环保,把提高工业项目投资强度、容积率和建设系数作为项目准入的衡量指标,建设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引导符合行业准入条件的企业入驻园区。


继续浏览:1 | 2 | 3 | 4 |


上一条: 十项措施应对工业增速下行压力 [2008-11-20]
下一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2009-02-03]
【字体: 【打印本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