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张九庆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13

个人档案

张九庆
中国科技论坛杂志社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08-07-07
最后更新时间: 2015-01-14
日志总数: 65
总点击量: 621822

 

 

日  志

[转贴]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zz)

作者:   分类:研究经验与心得   Tags:科研   浏览:6470次   回复:22次  
发表时间:2010-07-21 08:39:02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zz)

发信人: titan2002 (帅哥如我), 信区: CAS
标  题: 我眼中的中国科研:一个中科院退学博士生的感想(zz)
发信站: 水木社区 (Sat Jul 17 10:48:10 2010), 站内


  1. 离开中科院将近两年后,我终于鼓起勇气,准备写一些东西了。我希望那些日益淡忘的记忆,能被长久保存下来。

  2. 2006年1月,我正式向中科院某所递交退学申请。经历了种种煎熬,半年后,我终于搬出了青年公寓。实验的不顺,前途的渺茫,与老板的争吵,其他纠缠不清的种种,突然间都消失了。我感到很轻松,有一种久违的平静。

  2006年整整一年,我的压力很大,但我过得很快乐。经历了阵痛之后,我成功实现了人生的转折:2007年4月1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归宿。这里没有封闭的实验室,没有没完没了的实验,每天不用面对老板不切实际的妄想,前途也似乎不像以前那么渺茫。最重要的是,现在我从事的是我喜欢的事业,我愿意为此奋斗。

  3. 痛定思痛,我常常想待在中科院的三年,到底给了我什么?

  细细想来,其实收获还是很多的。除了变得理性和客观以外,科学院还彻底改变了我的许多价值观。

  比如,现在我不再崇拜学术活动,而是只把它看成一种普通的职业,没觉得它比其他职业更神圣。尤其是现代的学术活动,越来越趋向于职业化、规范化,越来越依赖于大规模的投资和规范化的管理。科研活动也并不一定需要高智商,因为创新活动越来越规范化,创新也就变成了一种技能。既然是技能,理论上说,只要经过系统训练,谁都有希望掌握这种技能。所以,在我眼里,科学家也就变成了一种普通的职业。

  科学家并不意味着聪明过人,而仅仅代表他有某一领域的基础知识,有比较规范的思考方式,有理性客观的态度,能用一些实验(具体的或抽象的实验模型)检验理论或假说。

  4. 科学院还让我比较深切地感受了中国学术界的种种怪现状。

  怪现状之一:中国独特的科研基金审批制度是学术腐败的温床。

  我们的科研基金在申请的时候,需要说明课题的科学意义,应用价值以及可行性。审批通过后,拨付科研经费。

  当然,我们毕竟是穷国,没有太多钱,所以只能严格审批,选择性地支持科研项目。这没有错,但也正是这一制度,催生了种种怪现状:

   A. 埋头做学问的,不一定有经费支持,整天跑关系的财源滚滚。

  B. 科学界的拉帮结派。审批时,需要专家出具意见,又由于近代以来,科学研究分工越来越细化,所以一个课题,全国也就寥寥几个专家有资格出具审批意见。那么很显然,这些圈子的人脉就变得很重要,在这上面投资时间和其他资源是很值得的。结果导致帮派形成,你审我,我审你,互相吹捧,互相抬高,形势一片大好。最终把钱忽悠到口袋里。

  C. 课题立项全是伪"高精尖",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猖獗。由于科研经费的有限,所以讲究好钢用在刀刃上,要把大部分经费用在最有价值的课题上,这就导致科学家申请课题时,表面上个个都是高精尖项目,个个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项目,但实际上个个都是虚张声势,一片浮躁。那些扎扎实实、不招摇撞骗的基础研究项目,逐渐被边缘化。

  D. 探索未知世界之前,却要求先拿出地图。学术活动是创新的过程,创新是探索未知领域的。严格来说,探索是不能规划的,或者至少是不能非常具体地规划的。而我们由于审批时需要拿出科研项目的具体材料,所以就需要科学家们事先把学术活动规划好。这就好像探险家们在探索一片完全未知的原始森林前,先要求他们画出地图。这是很荒唐的。

  E. 科学家也会傍大款。一些"小老板"(没有多少影响力的科学家),单靠自己的努力,是很难申请到经费的。于是,他们就努力跟大腕们拉关系,申请经费时写上这些大佬的名字,美其名曰"共同申请",这样就比较容易拿到经费。实际上,这些大佬们手下课题少则十几个,多则几十个,根本管不过来。经费拨下来后,就由着下面的人折腾了。

  F. 一些比较有钱的科学家们拼命铺摊子。一些科学家在申请到经费时,不是埋头做课题,而是拼命买仪器,扩张实验室。我过去所在的实验室规模十分可观,从分子水平到细胞水平的实验啥都能做。这是为啥呢?其实仔细分析很简单。实验室成规模后,就比较容易申请到课题了,一年立好几个项,有做遗传的项目,有做发育的项目,有做免疫的项目,这个项目申请不下来还有那个,风险分散了,经费就有保障了。

  5. 怪现状之二:重立项,轻验收,很多课题不了了之。

  立项时轰轰烈烈,验收时马马虎虎。因为验收时还是专家评审,而这些专家其实都是圈内人,你评我我评你,互相都得给面子。不管做得怎样,只要能发几个文章就行。

  6. 怪现状之三:研究生培养制度。

  我们现在的培养制度,是以论文为硬指标的(少数地方目前有改革)。论文已经成了指挥棒,老板需要论文给评审专家交差,学生需要论文毕业。不同的是,老板需要高水平的论文,有利于自己升官发财,或者混个院士啥的。学生则是能毕业就行,这就是矛盾。但一般因为具体科研活动需要学生去做,所以大部分文章都是刚好够毕业就行。谁都明白做个大文章谈何容易,有很多课题,理论分析就得五六年。而且,探索未知领域,本身有风险,一般学生不敢冒险,万一五六年后课题做不完,或者做不成功,毕业就困难了。所以,我们的文章数量多(因为每年毕业的研究生数量多),质量普遍不高,或者简直可以说很低,浪费了大量的科研资源,同时也浪费了大量的研究生的宝贵年华。

  7. 我们的科研害了谁?

  害了老板们。我们的好多科学家,都是从国外引进的,他们在国外做得很好,发的文章都很有水平,为什么回来以后,就难以拿出国际水平的成果?

  害了研究生们。我们的宝贵年华,我们的纯真梦想,都在一片浮躁中慢慢耗尽。逐渐变得呆头呆脑,谨小慎微,没有眼界,没有胆量,没有开拓精神,没有创新精神,也没有了为科学奋斗终身的激情,只是盼着毕业。这样的生活不是在做科研,而是在生产论文。

  8. 我们的科研帮了谁?帮了美国,帮了英国,帮了日本,帮了德国。

  我们的科研活动,每年消耗大量的仪器、试剂、以及其他实验耗材。而这些东西大部分都是进口的。就拿生物学来说,大部分仪器都是从日本和德国进口的,大部分试剂都是从美国进口的,价格高得惊人,我们买的数量也很惊人。而这些东西都在热热闹闹的所谓科研活动中消耗殆尽。投入是看得见的,产出却没踪影。就拿生物学领域来说,全国每年能发三五篇顶级杂志的文章,就高兴地庆贺半天,真是让人哭笑不得。

  同时,我们为美国培养了大量的熟练工人,我们的很大部分博士毕业之后,都到了美国做博士后,说白了就是廉价劳动力,为美国的科研殚精竭虑,耗费青春,等到"人老珠黄",再回国混个教授当当,又淹没在中国科研的滚滚洪流中。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222.131.43.*]


——————————————————————————

Neil反面教材:

这篇文章不知道是谁写的,但写的都是大实话,每个来科学院呆过的人都会对文章里提到是内容有所感触。考虑到兄弟我生是科学院的人,死是科学院的死人,每天来我博客参观的科学院的老板,学生,以及其他工作人员也不算少数,所以太不和谐的话我就不说啦,你们懂的。

我只挑几个问题随便说几句:

1、科学院的功利和浮躁是人所共知的,现在的科学家们是以运营公司的方式来做科研的,没经费就办自己的小作坊,亲自动手造产品,有项目就开一个总公司,下属几个分公司,雇一大批研究生,博后和小老板每天没日没夜出活,然后拿做出来的产品申请更大规模的科研资金,继续把摊子铺大,如此往复。

其实说起来这是一个全世界范围的问题,它是科研职业化带来的必然结果,所以这种情况并非只有中国存在,在美国,欧洲的许多国家都有。

但中国的问题在于,我们是资本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个阶段,资本家无节制的贪婪和工人利益无法得到必要的保障都是写进中国课本,人所共知的——有对这个问题不了解的同学请翻阅中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政治课教材。

西方职业化的科研小组中,尽管导师也是“老板”,但作为“打工仔”的学生的基本利益还是能得到保障的。比如:在西方的一些国家,奖学金高就不说了,单说在具体工作问题上,老板是无权要求学生在下班和节假日时间必须呆在实验室干活的,老板是无权要求学生做任何跟科研课题无关的杂事的,如果老板有这些要求,那么必须额外付钱给学生,按小时计费,如果不给钱,学生有充分的理由拒绝,必要时还可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但是在中国呢?单是在中国科学院各下属单位中就有不少研究小组对给老板打工的学生实行“711”制——每周至少工作7天,每天至少工作11小时。基本上是女博士生当男博士生使,男博士生当博士后使,博士后当牲口使。而这一切居然都被虚伪的老板们以“热爱科研就要勤奋工作”的名义从道德的角度合理化。令人发指。

为什么说令人发指呢?你想,导师们都已经四五十岁,人老珠黄,该成家的早已成家,成了家的孩子都大了,没成家的估计这辈子也没什么希望,就这样了。可是学生们不一样,读研究生读博士的这些年轻人正值青春年华,需要一些个人的时间,有空同学聚个会,跟喜欢的人约个会,跟春天开个会什么的。这些都是合情合理的。老板们自己在平时没什么事干的时候愿意牺牲所有的业余时间呆在办公室上网听歌,这也到罢了,他们有什么资格和权力要求学生们在下班时间和节假日也必须呆在实验室做实验呢?

嚎~~

3、在科学院,因为读了几年研究生却什么东西都没学到,只沦为老板的打工仔,最后不堪老板惨无人道的压迫而选择退学的不是个例。我这些年都见过好几个了。

有人说退学的都是loser,说这话的人没什么脑子。

你动脑子想想,平白无故的谁愿意退学?如果不是逼急了,谁愿意放弃几年投入的大好时光连一纸文凭都不要就直接卷铺盖走人?所以这其间必有缘由,你看不到这个缘由,上来就不由分说只从结果作出判断,不是你脑残还能是什么?

4、基金申请规范化,科研工作职业化,导致了我们的科研小组公司化和商业化。我不想批评公司化和商业化,但在科研小组商业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保障和配套福利制度并没有跟上。

研究生在科研小组商业化进程中已经转变身份为“打工仔”,但是研究生的收入和配套福利却比在外面公司工作的打工仔差出了几条街。

现在在北京做IT的人,随便一个本科毕业生一个月的工资不得有个三五千的,可是中国同样是坐在电脑跟前用电脑编程序算东西研究生的工资呢?说出来内牛满面。

所以要我说,改革商业化和公司化,不太现实,也没有必要。如果有什么是需要改善的,那么真正需要做的是提高学生的福利和待遇,并从制度上保证学生的合法权益。

5、为什么我要从学生的角度入手写这篇文章呢?

爆个料:

在中国,科研的主体力量根本就不是我们过去想象中的正教授、研究员、学科带头人、首席科学家以及院士,而是底层的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讲师以及副教授。

因为在中国,有至少三分之一的正教授、研究员、学科带头人、首席科学家以及院士压根就不做科研,他们每天做的事只是四处走穴,吃吃喝喝,开会捞钱。

在中国,真正做科研的,真正每天看论文的,真正每天泡在实验室亲自动手干活的,是那些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讲师以及副教授。

所以要我说,改革中国的科研制度,提高中国的科研实力,并不应该全力着眼于花钱请国外大牛回来,而应该从提高中国最底层科研工作人员的待遇,改善真正做科研的基层人员的生活状况着手!

6、真正做科研写论文的不是老板而是学生,你不给学生涨工资,不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谈恋爱,还指望学生能出好活,把导师培养成为一名院士,做什么梦呢?

本文引用地址: http://www.stimes.cn/m/user_content.aspx?id=345700


[评论人:张九庆] 评论时间:2010-07-21 08:43:44
一个很怪的事是,似乎一切现象都已习以为常,管理者们已经无动于衷了。
[评论人:田保中] 评论时间:2010-07-21 10:31:15
基本同意原博文的意见。对于国内学习和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年轻人来说,经过n年学习研究之后,对生命科学厌倦很正常,用从国外进口的昂贵仪器和生化试剂鼓捣了那么多年,还不一定能出成果,就算有,也只是微不足道、毫无影响力的研究成果而已!关于国内科学研究的现状,朋友们可以关注本人今年5月份发表在《中国科技论坛》上的一篇文章。
[评论人:张华] 评论时间:2010-07-21 20:08:56
国内研究生们确实苦啊,不过博士后好像更苦
老板们也是熬出来的,这就像一个恶性循环
[评论人:朱星华] 评论时间:2010-07-21 21:38:20
这真是一篇好文,内牛满面~~~
[评论人:田保中] 评论时间:2010-07-22 19:23:59
不过完全指责导师也是不对的,难道学生做研究需要老师来做实验,或者学生只想做实验让老师写学术论文?因此,学生将不满完全归到指导老师身上肯定不对,就算在美国。
[评论人:] 评论时间:2010-07-26 14:40:35
张九庆主任总是能推荐出一些可引起广泛共鸣的文章!
[评论人:柳洲] 评论时间:2010-07-26 19:55:59
病入膏肓,无论是管理者、大学教师、还是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大家都已经沦为“孔方兄”的奴隶。我们痛恨,但有时我们也助长这种风气。其实不如取消项目制,提高大家工资,让热爱科学的人适当提高收入潜心搞科研;让热爱金钱的人,远离科研,到市场中淹死或重生。
[评论人:柳洲] 评论时间:2010-07-26 20:00:36
我国的学术界事实上已经病入膏肓,无论是管理者、大学教师、还是其他单位的科研人员,大家都已经沦为“孔方兄”的奴隶,这不应当怨大家,我们都是受害者,也是迫害者。我们痛恨这种腐败,但是,仔细想想,有时我们也助长这种风气。其实不如取消“项目制”,提高大家工资,改善工作条件,让热爱科学的人适当提高收入,潜心搞科研;让热爱金钱的人,远离科研,到市场中淹死或重生。
[评论人:田保中] 评论时间:2010-07-27 17:46:19
柳州先生的评论是对的。我曾经在日本的一所大学留学过,那所大学里每年会分配给每位老师约400万日元(相当于4万美金)的研究经费,这部分经费是不需要申请的,因此每个老师就可以利用学校本来就充裕的实验设施从事从事自己感兴趣的科学研究和国际学术交流。而在我们国家,科研经费被极少数人瓜分掉,这些人因此拽的很,而其他人却一分钱的科研经费也拿不到。
[评论人:段小华] 评论时间:2010-07-27 23:11:07
只讲了中科院,一些所谓的研究型大学似乎更厉害。还是很欣赏原作者的清醒认识:科研就是高度组织、高度细分的熟练工作,事实上除了全球仅有的几个大牛,其他人都是匠人,不足为奇。
[评论人:张人善] 评论时间:2010-08-21 07:26:22
一篇好文章,说了许多大实话,希望科研经费能获得改革,让人民的血汗钱,大部分都花在刀口上,每年多出成果。
[评论人:宋永杰] 评论时间:2010-08-23 16:57:08
深有同感。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问题已麻木,将不正常当成了正常。

在我新发的博文《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一文中,2008年中国每项登记成果需要消耗经费1283万,是1997年的8倍,我不认为其主要是由物价上涨造成的。需要加强对科研项目的质量管理。
[评论人:韩言铭] 评论时间:2010-09-18 17:47:04
个人认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该区别对待,基础研究可以画出地图,应用研究完全可以市场化导向。机制是对的,研究生熬成教授也就成熟了
[评论人:梁龙] 评论时间:2010-11-12 11:54:48
很实在,说出了中国科研领域的实际情况,向真正在搞科研的硕士、博士、博士后们致敬。
[评论人:王禄德] 评论时间:2010-11-20 20:01:37
本文展示了一个中国式的社会主义,这是中国计划经济转轨于市场经济的过程缩影,中科院是从毛泽东时代遗留下来的中国科学研究院,真的老一辈科学家是纯碎的老革命,而改革过程得权上任的是权钱交易的变种,混杂无章的中科机制,怎能不爆出内彩来,中国的科学壁垒森严,是改革的最后一关,看吧!胡温主席定能有更大的突破!
[评论人:张旭] 评论时间:2011-03-04 10:56:03
很深刻啊,但是如何改进呢
[评论人:于良] 评论时间:2011-07-08 12:51:12
以科研为谋生手段,就必然如此。也许未来两个情况下可能有改善,一是企业、人民都富裕起来了,对科研经费的争抢没有这么厉害了;二是家庭富裕的子弟做感兴趣的研究。我们去台大的时候,台大地理系的老系主任接待我们,他自己家就是台湾前三的大珠宝商,研究地理纯粹是因为喜欢。
[评论人:于良] 评论时间:2011-09-21 10:55:36
很早的帖子了。等什么时候科研活动都是企业用自己的钱来做,这些事至少少一半。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11-12-17 21:48:42
情况和我研究到的基本一样,看法基本相同;不过"管理者们已经无动于衷了';想有所作为的管理者基本也具有一定压力;现在是"随大流"拉;积弊太深!!!科研管理体制积弊太深拉;而在中国大陆从事科研管理的恐怕没有几个是真正的"管理出生的";可以说;真实把"科研管理"作为专业基础学习过的目前在该管理岗位者更是了了无几!!
[评论人:李佳婧] 评论时间:2012-12-27 16:13:00
很能理解你的无奈。
[评论人:赵克] 评论时间:2013-08-02 20:20:49
一针见血!不过我个人认为,基础研究是无法划地图的。真正就价值的基础研究什么时候出来,出来是个什么谁也不知道;例如,爱因斯坦就是在做专利局小职员时,提出影响后来物理学的发展方向的理论的;有个统计说,美国的基础研究的成功率一直在5-8%,很低的!就是因为其先导性和暂时无用才有公共包底的;应用、开发研究则不一样,成功率在88%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