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 志
历史的镜框历史的镜框 房汉廷 每个人都生活在历史的镜框中,每个人也都曾经站在镜框外看那些镜框内的历史。 从1984年发表第一篇经济学论文,到今天也不知到底写过多少文字了。这期间,我的工作和兴趣点也不断发生着变动和变化。因此,几次准备整理文稿以做小结,都几次搁笔。 近日在朋友催促下,重新翻出那些或旧或新的文稿,慢慢整理开来。 文稿牵引着我回到了历史,进入了“镜框”。 1981—2010年,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三十年。这三十年,在我看来相当于一千年。1981年,刚刚改革开放的中国,生产力水平不一定比得上北宋时期,大家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足矣;2010年,世界经济总量第二的中国,生产力水平已经超越了不少发达国家。仅就个人而言,一切贫穷时的身体征候在1981年时基本都有——营养不良、面黄肌瘦、渴望吃肥肉等;一切富裕时的身体征候2010年时基本都有——高血脂、高血压、高血酸。 三十年改变了一个国家,使其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到底有什么秘密呢?作为一个穷三十年研究和参与中国问题人,更是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 整理着文稿,从远及近地进行着。渐渐地,我发现了中国伟大历史变迁的秘密了! 中国的伟大复兴,总体上是世界上少有的和平崛起。这个崛起历程,从我的作品中都能得到明确的印证。 首先,是制度创新推开了尘封的国门,打开了国人头脑中的创新意识。笔者文集第一卷《制度创新的空间》收录的29篇文章,大多集中在1984年到1998年间,篇篇都在求证制度创新的空间。 其次,是资本驱动和金融创新重组了中国的经济方式,因此才有了珠三角、长三角的发展奇迹。笔者文集第二卷《资本驱动与金融创新》收录的18篇文章,从一个侧面也印证了中国那个时期的发展动能是资本驱动与劳动红利。 再次,是自主创新引领中国走向强盛、可持续发展之路。2001年,我进入科技部工作,紧接着就参与了《2006—2020: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研究、纲要编制和配套政策制定等一系列工作。由于我的工作偏重在科技投入及管理模式研究上,所以才有了笔者文集第三卷《创新投资:政府的责任与行动》和第四卷《科技金融的兴起与发展》。 当然,中国和平崛起之路并不平坦,其中也充满了荆棘与坎坷。这些同样在笔者的作品中留有深刻的印记,不论是国家层面的,企业层面的,还是个人层面的,都在不同程度地反映着中国和平崛起历程中的朵朵浪花。这就是笔者文集第五卷《谋国与持家》所给出的印象。 编辑这套文集,牵涉到很多人和事。为简化起见,我给自己定了三项选编原则:一是入选文章必须是自己的思想;二是入选的合作文章必须是自己亲自执笔完成的;三是入选的课题组(包括自己做课题负责人的项目)文章也必须是自己贡献主要思想并亲自执笔完成的。 当然,编辑文集也有很多困难之处,一是对同一问题的持续研究难免会造成部分文章之间的观点、素材重复,我只能尽可能予以消除;二是很多观点、思路都或多或少地吸收了别人的意见,特别是集体性成果,但由于时间久远,很难一一注明,还需要相关人员海涵。 北京.不惑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