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专题

中国农业科技:改革开放30年
www.casted.org.cn 作者:信乃诠 日期:2008-10-09 文章来源:中国科技论坛2008年第9期 点击数:7276 
 

中国农业科技:改革开放30年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壮大,专业队伍初具规模,试验研究条件不断改善,研究与开发按照面向经济建设场、高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三个层次布局展开,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明显加快,有力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30年来,在“依靠、面向 攀高峰”科技方针的指引下,农业科研机构发展壮大,专业队伍初具规模,试验研究条件不断改善,研究与开发按照面向经济建设场、高技术研究开发及其产业化、基础研究三个层次布局展开,科技创新能力有所提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和效率明显加快,有力地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一、农业科技的政策导向

)紧密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问题,组织联合攻关。“六五”以来,根据调整农业结构,改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效益,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和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确保粮食安全、生态安全,选择一批带有全局性、方向性、关键性的重大科技问题,如优质高产高抗农作物新品种、新组合选育,种质资源发掘、保存和创新,畜禽水产健康养殖和重大疫病防控,环保型肥料、农药创制与应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与示范,农产品精深加工与现代储运,农林生物质综合开发利用等,组织科技力量,协同攻关,为传统农业改造和农业上新台阶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二)大力发展农业高新技术,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当今世界莲勃发展的高技术,正在对农业生产、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大力发展新高技术,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重点。“863”计划,在生物技术领域,加强抗虫、抗病、抗逆等基因标记、克隆与转移技术研究,超级稻、抗虫杂交棉、优质肉牛、细毛羊、瘦肉猪等超高产优质专用的突破性动植物新品种,以及名、特、优经济作物的新品种培育。在信息技术领域,研制开发新型农业信息系统平台,建立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等综合信息网络体系,加大数字农业、精确农业、虚拟农业、智能专家系统等研发力度,建立方便快捷的农业资源、环境、灾害、食物等综合性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等,取得了重要进展。

(三)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基础研究是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是提升国家创新能力、积累智力资本的重要途经。“973”计划,着眼于农业的长远发展,组织力量,超前部署,加强原创性研究,争取在农业前沿技术,如作物基因组学、功能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作物雄性不育和杂种优势机理、重大病虫害灾变规律及防控机理、畜禽重大疫病病原分子结构与功能等取得重要进展。在几个学科前沿领域,如光合作用、生物固氮、抗性机理、免疫机理等取得新的突破,为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提供科学依据。

(四)积极推广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尽快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了一大批农业科技成果。各级农业科研机构、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技术推广单位密切配合,根据各地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选择了一批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认真组织推广。并与星火计划、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有关计划相配合,实行物资、资金、技术结合,有效地把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适用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五)加快发展农业科技型企业,逐步实现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在各级政府的引导与支持下,我国农业科技型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很快,有的利用创新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结营,一些产品打入了国际市场;有的坚持在吸收外国先进技术的基础上自主创新,打造自己品牌,跻身世界市场。要积极创造条件、优化环境、深化改革,扶持一批以种养、加工、营销等为龙头的农业科技型企业,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和活力。还要支持有实力的大型农业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机构,鼓励转制农业科研机构,并入相关企业或集成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力量,组建以企业为主导的行业中心,为逐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技术创新体系奠定基础。

(六)开展农业和农业科技软科学研究,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服务。农业和农业科技软科学涉及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若干领域,是一个多学科、多层次的知识处理和再生的创新性活动。改革开放以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把发展作为主题,把农业结构调整和改变农业增长方式作为主线,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动力,把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解决“三农”问题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结合起来,紧密围绕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农民持续增收和提高农业竞争力,围绕加快现代农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提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农业等,开展重大软科学研究,运用系统分析的方法,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提供一批有价值的科技成果,为国家和各级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有效的服务。

 

、农业科技的事业发展

(一)农业科研机构发展,新兴学科领域不断涌现。据2006年统计,全国地(市)以的农业科研机构1347个,比1979年的513个,增加了2.6倍。按行业划分,其中:农业666个,占49.4%;林业241个,占17.9%;畜牧业112个,占8.3%;渔业121个,占9.0%;农垦45个,占3.3%;农机化162个,占12.0%。按层次划分,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76个,省级科研机构514个,地(市)级科研机构791个,初步形成了全国三级农业科研体制。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也有新的快速发展。一些原来比较薄弱和空白学科,如农业生物学、农业环境学、农业工程学、农业经济学等,逐步发展起来,出现一些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和综合学科。  

(二)农业科技队伍壮大,中青年创新人才茁壮成长。2006年全国农业科技人员6.58万人,比1979年的2.0万人,增长了3.29倍。按行业划分,其中:农业4.12万人,占62.6%;林业0.58万人,占8.8%;畜牧业0.67万人,占10.1%;渔业0.47万人,占7.1%;农垦0.29万人,占4.4%;农机化0.45万人,占6.8%。按层次划分,其中:国家级科研机构0.69万人,省级科研机构2.27万人,地(市)级科研机构1.44万人。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增长较快。1979年以来,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培养了一大批各类科技人才,其中出国进修、攻读学位和合作研究的2万多人。科技人才队伍的业务素质普遍提高,中青年科技骨干、尖子人才和领军人物正在茁壮成长。

(三)试验研究条件改善,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1979年以来,各级农业科研机构购置万元以上的仪器设备近2.8万多台件。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设农业测试中心、计算机中心9个等。“八五”后,随着国家投入水平的提高,农业科研机构、高等农业院校和中国科学院相关科研机构的试验研究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建设与农业科学相关的国家重点实验室21个,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84个,农业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2个,国家农作物改良中心、分中心70个,国家农业科技园区36个,国家、行业农产品安全质量检验监测中心281个,农业科技示范场198个,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15个等。这些为农业研究与开发提供了较好试验研究条件。

(四)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农业科技工作走向世界。随着对外开放方针的实施,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互派团组,进行考察与交流,增派留学生、研究生和访问学者,还对非洲、亚洲发展中国家援建了一批水稻、玉米、甘蔗、烟草、蔬菜农场、试验站或技术推广站。加强了政府间的双边科技合作,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科技交流。举办各种大型国际研讨会、论坛和峰会。还同相关国际组织和国际农业研究磋商领导小组的15个研究中心建立了双边、多边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均取得了明显成效,不仅引进先进技术和装备、培养了人才,而且还扩大了国际影响,使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走向世界。

(五)以政府为主导,农业科技投入体制基本形成。投入是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基本保证。我国改革开放后,农业科技投入逐年有所增加,1985年科学事业费13. 55亿元,1997年37.51亿元,2001年53.58亿元,2004年 87.54%亿元,2006年达到118亿元,占当年农业GDP的0.56%。同时,在不同历史时期,农业科研三项费用也有较快的增长。1978年突破1亿元后,1984年2亿元,1990年达到3亿元,2001年突破10亿元,之后增长速度加快,2003年达到12.43亿元,2004年达到13.22亿元,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后,农业科研三项费用有了成倍增长,为科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六)加强组织管理,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管理体制。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外先进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的引进,使我国农业科技管理发生了很大变化,逐步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管理制度,并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同时,也加强了各级农业科研机构的自身建设,主要有:建立健全农业科技管理机构,实行分级管理,扩大研究所的管理权限;培养造就了一支业务素质高和组织能力强的农业科技管理队伍;制定各项农业科技管理规章制度,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不断改善科技管理工作条件,初步实现了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所有这些,初步改变了过去用行政方法管理农业科技工作的局面,对于建立农业科技工作的正常秩序,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水平,促进农业科技工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实践证明,只有重视并把农业科技管理放到重要位置,按照农业科技客观规律办事,农业科技工作才能得到发展。

 

三、农业科技的主要成就

随着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认真贯彻“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努力攀登科学高峰”的战略方针,团结协作,联合攻关,取得了一大批重要科技成果。据统计(见下表),从1979~2007年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认的科技成果5万多项,受到国家、部门奖励的科技成果达9485项,其中国家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2008项。这些成果有很高的科技水平,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国家、部门奖励农业科技成果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渔业

合计

全国科学大会奖

217

86

45

37

385

国家“三大”奖

1013

271

235

104

2008

部级科技进步奖

3645

2070

764

613

7092

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科技进步奖截止至1998年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动植物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通过大规模的作物种质资源的征集活动,共得到并保存各种作物种质资源33.2万份,其中属国内收集保存的占85%。建立多年生作物种质资源圃32个,保存种质资源3.8万份。建成国家作物种质资源管理数据库。1979年以来,通过多种途经培育,并推广各种作物新品种、新组合1600多个,使粮、棉、油等主要作物在全国范围内更换了2-3次,每次更换一般增产10%~20%,并使抗性和品质得到改善。目前,全国粮、棉、油等主要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85%~95%。

动物品种改良获得很大成功。利用引进的瘦肉型猪新品种与地方品种进行二元、三元杂交,已培育出商品瘦肉猪新品系9个,瘦肉率达65%,料肉比由5:1降至2.5:1。培育出中国美利奴细毛羊、中国黑白花奶牛,并形成了品种群,广泛推广应用。国家奶业项目示范区奶牛单产由2002年的5000千克提高到2005年6500千克,年增长率15%。肉牛、肉鸡、蛋鸡、瘦肉鸭等新品种培育,以及四大家鱼和名、特、优水产品育种都取得了重要进展与突破。

林木遗传改良研究,已培育出不同树种的优质种源153个、优良家系和部分无性系品种1500多个,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优质高抗专用林草新品种选育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建立了云杉、白杨派与黑杨派杨树、白桦、沙棘、柠条等多个树种杂交育种体系,为林产品的产业开发和国家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优质种苗。

(二)在栽培管理和饲养技术改进研究方面。在种植业上,通过增施化肥,改进施肥方法,推广配方施肥、平衡施肥,测土施肥等,已占粮食作物种植面积的近2/3以上,比一般传统粗放施肥方法增产8%-15%,提高化肥利用率10%以上。研发出多种节水新产品,突破一批节水关键技术,建立了节水新模式,全国节水农业有新的快速发展。不断改进灌溉技术,推广渠道防渗、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技术达1亿多亩,可提高水利用率30%-40%,降低能耗50%,增产粮食20%-30%以上。研制推广的喷灌技术比地面灌溉一般省水30%-50%,节省劳力20%-30%,增加种植面积7%-10%,增产粮食10%-30%,面积达5000多万亩。研制的微灌技术比喷灌节水30%-40%,增产粮食20%-50%,增产棉花20%-40%,已推广了2000多万亩,有显著的节水节能增产效果。

改进畜禽和鱼饲养管理方法,研究推广良种良法配套、集约化的饲养技术,使畜禽鱼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国大中城市和工矿区肉蛋奶、水产品的生产普遍采用了集约化、工厂化配套饲养技术。我国草地资源十分丰富,草地畜牧业发展很快,在北方人工草地条件下,一般5-8亩地养1只羊;南方的草山、草坡2-3亩地可养1只羊,均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三)在农业重大病虫害和疫病防治研究方面。在“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指导下,一些重大病虫害得到了控制。严重危害小麦生产的条锈病和秆锈病,在生理小种鉴定和品种抗锈性等方面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粘虫等迁飞害虫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越冬和迁飞机制关键技术有了突破。开发出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150多种。飞机和地面超低量喷雾技术得到应用,其节能与减轻污染的成效十分显著。利用苏云金杆菌制剂(Bt)、白僵菌等菌株防治多种农林害虫效果显著,已大面积推广应用。由于重大病虫害的防治取得成效,大致每年挽回粮食损失2500万吨、棉花40万吨、果品330万吨、蔬菜2800万吨。

在动物方面,我国研制成功64种安全有效的疫苗,基本控制和消灭多种畜禽疫病危害,如口蹄疫、禽流感等。20世纪80年代,通过联合攻关,突破了马传染性贫血病病毒不能免疫预防的难题,研制出马传性贫血病驴白细胞弱毒疫苗,对马的保护率在85%以上,对驴的保护率达100%,免疫持续期长达3年。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形成新产品18项、新装置6项,鉴定成果7项,获专利授权4项,并在防控禽流感中得到应用。研制出鱼病快速诊断技术和诊断试剂,虾病害机理和防治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并广泛推广应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四)在中低产田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研究方面。我国现有耕地中,中低产田约占70%,农业产量长期低而不稳。20世纪80年代以来,黄淮海平原、松嫩—三江平原、北方旱区、黄土高原和南方红黄壤地区的中低产田治理列入了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先后在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建立了51个综合试验区,开展了以中低产田改良与区域农业综合发展为主攻方向的科技攻关,总结提出了区域治理与农业发展模式,适应不同类型区的主要作物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技术,并通过组装集成,形成综合配套技术体系,在各地农业增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提出了适应不同类型区以粮食为先导,农牧结合、农林牧渔业综合发展模式,并在实验示范区推广应用,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和初步的生态效益。据统计,1983~1995年共取得各类获奖科技成果809次,其中获部级以上奖励的重大科技成果323项,推广各类先进实用技术500多项,获经济社会效益200多亿元。

(五)在农业机械化和设施工程技术研究方面。农业机械化技术和机械设备研制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农机智能化、机电一体化、作业联合化等技术成果的推广,为种子工程、旱作农业、节水灌溉、作物移栽、病虫害防治、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及林业、畜牧业机械化等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农业机械化研究,在区域上以经济发达地区、粮食主产区、大中城市郊区和国营农场为重点;在实施对象上以小麦、玉米、水稻为重点;在项目形式上以农业综合开发、商品生产基地、“菜篮子”工程和创汇农业为重点,紧密围绕机耕、机播、机收、机械脱粒、机械植保等开展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并在生产上推广应用,提高了农业机械化水平。据测算,1995年农业机械化对粮食产量的贡献率提高到12.48%,对全部农产品的增量贡献率达到13%。

设施工程技术研究发展迅速。在塑料大棚和中、小棚的基础上,设计出各类日光温室,2000年已达349.5万亩。在北方高纬度高寒地区设计出新型节能日光温室,设计出各具南北特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智能连栋温室等,已推广1020万亩。在生产中应用温室无土栽培及温室环境人工智能管理系统,收到显著效益。

(六)在生物技术等高技术农业应用研究方面。我国在单倍体育种研究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已拥有60多种植物花培、组培成株技术,其中利用花药育成的水稻,小麦等新品系已大面积推广。组培快繁和脱毒技术广泛用于生产。原生质体培养和体细胞杂交研究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因工程育种技术发展很快,进行大田试验的转基因植物45项,环境释放的有65项,商品化生产31项。转基因抗虫棉花、转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矮牵牛、抗病毒甜椒、抗病毒番茄和耐存储番茄在生产推广。2004年转基因作物总面积达75万公顷,居世界第六位。转基因741杨成为速生丰产林工程建设和平原绿化近年的首选树种。水稻基因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已完成了水稻(籼稻)的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和精细图,受到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

生物技术在家畜繁殖应用中取得很大成绩。牛、羊、猪等胚胎移与分割技术、胚胎性别鉴定和体外受精技术等研究获得重要进展,有些已用于生产。试管牛、试管羊相继问世。克隆牛、克隆羊获得成功。家蚕基因组研究取得了突破。利用杂交细胞瘤技术建立了布氏杆菌病等6种动物疫病克隆抗体杂交病细胞株,为准确诊断和治疗疫病提供了新途径。应用NM-3基因工程菌苗预防仔猪黄、白痢获得较好的效果。新研制出牛口蹄疫O-A型双价灭活疫苗、禽流感H5亚型灭活疫苗、猪伪狂犬病毒鄂A株TK-gG-LacZ双基因缺失疫苗等畜禽疫苗,有的进入商业化生产阶段。用细胞核移植技术获得鲤、鲫核质杂交鱼与罗非鱼超雄鱼等,以及转基因镜鱼、转基因鲫鱼,均在养殖中推广应用。此外,在信息技术、核技术、遥感技术、3S技术、空间技术农业应用等方面也取得了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七)在农业科学基础和理论研究方面。基础研究是农业科学研究的技术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农业科学工作者,紧密结合已有工作基础、优势和世界农业科学前沿,在阐明自然现象、特征和规律的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中,做出具有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在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做出产品、工艺、材料及其系统等重大技术发明,并具有先进性和创新性的科技成果。据初步统计,从1978-2007年受到奖励农业方面的国家自然科学奖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特等奖和一等奖20项。如超级稻育种,光温敏核不育水稻的发现、鉴定与利用,印水型水稻不育胞质的发掘及应用,杂交水稻理论和克隆水稻中与株型相关的单分蘖突变体分子生物理论,育成了小麦第一套全基因组近等导入系/近等基因系,小麦品种及其系谱分析,太谷核不育小麦的发现与利用,普通小麦与天兰冰草等远缘杂交等新物种,油菜波里马雄性不育系及其优质杂种选育;小麦条锈病的流行体系,粘虫越冬迁飞规律及防治;确定了猪促卵泡素亚基基因为猪高产仔数的主效基因,猪瘟疫苗研制及防治,马传染性贫血病诊断和疫苗研制,H5亚型禽流感疫苗研制及应用,对虾工厂化全人工育苗技术,大珠母贝人工育苗养殖及插核育珠,杉木地理变异和种源区划分,橡胶北移种植技术等,有很高的科技水平,也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八)在农业资源调查和宏观战略研究方面。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上,把农业自然资源调查和农业区划列入8年科技发展规划纲要重点项目108项中的第一项。197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系统的和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对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作了科学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提出的“中国综合农业区划”把全国划分为10个一级农业区和38个二级农业区。还研究提出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区划和气候、水利、能源、农机区划,以及21种作物种植区划,饲料区划等,分别评述了发展方向、目标、途径和措施,为我国农业生产综合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20世纪80年代,根据农村经济“两个转化”和实现“翻两番”的需要,组织开展了中国农业发展战略研究,按专题和重点地区共选定10个课题,已分别提出了研究报告。开展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和国外农业现代化经验的研究,编辑出版了专著。围绕粮食和经济作物发展研究,提出了综合报告。我国中长期食物发展战略研究,在分析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划分了食物发展阶段,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食物消费模式,重点表述了实现小康生活的食物消费与营养水平,同时对2020年发展进行了科学预测和展望,受到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并颁发了《九十年代中国食物结构与发展纲要》。2001年国务院又颁发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全面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全民营养意识,加强对居民食物与营养的指导意见。此外,对中国的农业、林业、畜牧业发展战略和加速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我国农业持续发展和综合生产力,以及农业现代化理论、道路、模式等研究取得了一批重要科技成果,为国家、部门农业发展宏观决策和制定中长期农业发展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

 

四、农业科技进步的巨大贡献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和物质投入的不断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结束了主要农产品长期短缺的历史,实现了供需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巨大变化,使全国城乡居民生活从温饱迈向了小康,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业的国际地位。

从粮食生产看,世界谷物总产量从1978年的15.80亿吨达到了1996年的19.90亿吨, 年平均增长为1.44%, 而我国同期从3.05亿吨增加到5.08亿吨, 年平均增长达3.64%, 超过世界同期增长速度的1.5倍以上。

从棉花生产看,世界棉花总产量从1978年的1295万吨到1996年的2000万吨,年平均增长为2.7%, 而我国同期从221万吨增加到460万吨, 年平均增长高达5.4%, 超过世界同期增长速度的1倍以上。

从肉类和水产品生产看,世界肉类和水产品产量1978年为4843万吨和7238万吨,到1996年分别增加到1.94亿吨和1.13亿吨, 年平均增长分别为16.7%和3.12%, 而我国同期肉类和水产品总产量从856.3万吨和465.5万吨, 分别增加到5915万吨和2813万吨, 年平均增长达到32.82%和28.02%, 分别为世界同期增长速度的近1倍和10倍以上。

1997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人均占有量:粮食367.80公斤, 超过世界平均的2%; 棉花3.81公斤, 超过世界平均的11%; 油料17.89公斤, 超过世界平均的7%; 糖料77.84公斤, 低于世界平均的70%; 肉类42.73公斤, 超过世界平均的17%; 禽蛋17.62公斤, 超过世界平均的99%; 牛奶6.47公斤, 低于世界平均的93%; 水产品29.87公斤, 超过世界平均的43%。

2006年世界谷物产量为22.19亿吨,比上年减少1.5%,我国谷物产量为4.97亿吨,增加2.8%,占世界总产量的22.45%。

世界棉花产量6667万吨,比上年减少7.4%,我国棉花产量为674.6万吨,比上年增加18.1%,占世界10.1%。

世界油菜籽产量4533万吨,比上年增加3.8%,我国油菜籽产量为1264.9万吨,比上年减少3.09%,占世界27.9%。

世界甘蔗产量为129322万吨,比上年减少2.3%,我国甘蔗产量为9978.4万吨,比上年增加15.2%,占世界7.7%。

世界甜菜产量为24199万吨,比上年减少2.9%,我国甜菜产量1053.6万吨,比上年增加33.7%,占世界4.4%。

世界肉类总产量26524万吨,比上年增加3.0%,我国肉类总产量为8051.45万吨,比上年增加3.98%,占世界总产量的30.36%。

世界水产品总产量为19599万吨(2004年),我国水产品总产量为5290万吨,比上年增加3.70%,占世界总产量的27%。

目前,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居世界位次为:水稻第一位,小麦第一位,大豆第三位;棉花第一位;油料第一位;肉类第一位;禽蛋第一位;水产品第一位;原木九位,锯材第四位,三板总量第二位。我国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世界农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主要参考文献

(1)农业部课题组   新时期农村发展战略研究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5月   北京

(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报告(2005)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6年8月      北京

(3)卢良恕主编   中国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年12月    南京

(4)信乃诠著     科学技术与现代农业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5年11月   北京

(5)信乃诠  许世卫主编     国内外农业科技体制调研报告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6年5月     北京

(6)中国农学会编著   农业科学学科发展报告(基础农学)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年3月    北京

 

作者简介:信乃诠   中国农业科学院

 


上一条: 国家科技计划体系及其管理的演变[2008-10-09]
下一条: 中国科学院3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与启迪[2008-10-20]
【字体: 【打印本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