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栏目






专题

“重建中的家庭、企业和社会”国际研讨会召开
——国内外灾后重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www.casted.org.cn 作者:社会所 日期:2009-11-30  点击数:4875 
 

 

由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的“重建中的家庭、企业和社会:国内外灾后重建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国际研讨会于20091124在北京召开。这是该院于去年12月主办题为“灾后快速需求调查:中国的经验”的国际研讨会后,第二次主办与汶川地震灾后重建有关的国际研讨会。挪威王国驻华大使Svein Saether(司文)先生、科技部国际合作司马林英副司长、四川省科技厅杨起全副厅长出席了会议并致辞。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发布“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恢复情况调查”的主要成果,并就灾害地区灾后重建的相关理论和政策问题进行研讨。20097月,适值国家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恢复总体规划启动实施一周年之际,为配合规划的中期评估工作,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在汶川地震灾区开展了一项“汶川地震灾区重建恢复情况调查”。该调查由科学技术部委托,挪威外交部资助主要调查经费,并得到挪威FAFO应用国际问题研究所专家在方法和技术上的支持。调查的目的是全面了解灾区居民和企业震后一年来生产、生活的恢复情况,准确、全面地描绘灾区居民和企业当前的生产、生活图景和社会心态,分析受灾居民和企业的政策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重建恢复工作。
调查由“居民重建恢复情况调查”和“中小企业重建恢复情况调查”两个独立的专项调查构成。居民调查以灾区家庭和居民为调查对象,内容包括住房与基础设施、基本人口学信息、教育、医疗健康、劳动就业、农业生产、家庭经营、社会支持和社会参与、社会心态、政策评价与需求等;企业调查以中小企业为调查对象,内容涉及生产经营、用工、创新、融资、未来信心、商业环境以及政策评价等。两项调查均采用科学的随机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进行问卷面访。
实地调查工作于200971282期间展开,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80余名师生参与了实地访谈工作。居民调查覆盖了成都市、德阳市、绵阳市和广元市的26个受灾县(市、区),共抽取171个居民点(村、居委会、城市社区或安置点),入户5549户,成功访问4307户,访问成功率达72.8%,数据涉及14000余条个人信息,可以推论26个区县的约1300万人口。企业调查在德阳市抽取1200家中小企业,成功访问716家,访问成功率为59.7%,可推论德阳市10000余家中小企业的情况。目前,根据调查结果完成的系列分析报告已分别报送至科技部、发改委、西部办和四川省相关部门。
在本次研讨会上,课题组分别介绍了这两项调查的主要发现。数据显示,灾区各个方面的灾后重建工作均进展顺利。截至20097月,90.2%的灾区家庭已经搬入永久性住房,居住在临时性住房的家庭比震后初期降低了30多个百分点,居民的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安居之余,灾区居民也能得以乐业。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LO)标准计算的灾区总体失业率维持在1.9%的较低水平,比震后初期明显下降,也明显低于我国城镇居民登记失业率水平。但灾后新增工作机会以不稳定的临时性工作为主,随着大规模灾后重建工作的结束,潜在的失业风险仍然不容忽视。农业生产方面,虽然农户灾后普遍享受到农业优惠政策,但农业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因灾后重建而导致的农民失地问题也值得关注。非农家庭经营活动是灾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灾区提供了近百万就业机会,但其生产经营在震后也面临着很多困难,亟需进一步的优惠政策支持和更加宽松的经营环境。
灾区的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也有了很大改善。医疗保障覆盖了94%的灾区人口,这主要得益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农村地区的大幅推广。医疗服务的可得性和可及性都有了明显改善。地震中受损的中小学校按照高标准进行了重建,认为新建校舍硬件设施改善的学生家长比例高达77.1%,认为教学质量改善的比例达48.7%
灾区居民积极参与公益性重建活动,灾后一年来,四成以上灾区居民曾经无偿帮助过他人;四成以上居民参加过巡逻、分发物资、修桥修路等社会公益活动,比震后初期(13.8%)显著增加。灾后居民的社会团结程度明显加强,社会信任程度也维持在较高水准,这些都构成了灾后重建中可依赖的“社会资本”,将成为推动灾区重建和发展的重要精神资源。
灾区居民对一年来灾后政策的实施情况也给予了高度肯定,“提供建房补贴”、“提供生活现金补贴”和“提供生活物资救济”政策得到灾区居民的最多好评。灾区居民对未来政策的需求重点则从生存问题转向发展和公平问题,对生活方面的需求比去年明显减少,而对道路、农田水利等等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明显增加。与此同时,部分群众开始关注政策执行中的公平问题,三成左右居民认为灾后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不公平现象。虽然对中央和省级政府在灾后重建中的表现仍维持了高达99%的满意度,灾区居民对乡镇、街道以及村居委会等基层组织的满意度却比震后初期有所下降。
总体而言,灾区居民目前的社会心态基本稳定,八成居民对当前生活表示满意,对未来的生活预期普遍持乐观态度,但对社会不公平的感受有强化趋势,四成(39.5%)居民认为灾后当地的贫富差距有所拉大。此外,九成居民具有很强的社会安全感,但六成多居民对于余震的威胁仍然心有余悸。
中小企业构成了灾区经济总量的半壁河山,更是创造就业岗位的主要力量。自地震发生到2008年底,灾区中小企业呈现出良好的恢复势头,平均只用了4.2个月生产经营活动就已恢复到震前正常水平。但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的加重,市场需求出现疲软、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2009年上半年企业的快速增长势头出现大幅度滑坡,投资意愿受挫,超过七成企业在2009年下半年没有任何投资计划;但从长远看,多数企业对未来的发展仍然充满信心。目前,灾区中小企业普遍面临招工难和“资金短缺”问题,小型企业、微型企业的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市场萎缩”问题也很普遍,半数以上企业认为当前面临的市场竞争比震前更加激烈。面对困难,七成以上企业将自身调整作为主要应对措施,近三成企业选择寻求政府支持。对于政府震后提供的扶持政策,七成企业给予充分肯定,免征2008年企业所得税、新进设备增值税抵扣和重点行业贷款贴息等三项政策获得了最高评价。
在本次研讨会上,还有来自比利时灾后疾病研究中心、挪威Fafo应用国际研究所、日本富士常叶大学、日本专修大学、台湾“中国生产力中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银行驻中国代表处、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研究机构的学者专家发言,介绍了国内外灾后重建的相关理论、经验和政策实践;来自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四川大学等学术机构的学者参加了相关议题的研讨。

上一条: 刘燕华到战略院作“自主创新与创新方法”专题报告[2009-11-30]
下一条: 中国科技论坛理事会2009年年会召开[2009-12-15]
【字体: 【打印本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