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荟萃

由应试教育到应试科技
www.casted.org.cn 作者:黄建海 日期:2008-07-25 文章来源:科学时报 点击数:4730 
 

 

由应试教育到应试科技
 
 
考试本来是选拔人才和评价学生的手段之一,考试为教育服务是天经地义的。然而曾几何时,在我们国家,这种关系完全被颠倒了过来。考试不再是为教育服务的手段,而成了教育的目的,教育反而是为考试服务的。说严重点,当今的教育完全成了考试的“奴婢”。试问,有几个学生敢说他不是在为了高考而学,有几个老师不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教,又有几个家长在意全面培养孩子的综合素养?事实上,整个初三、高三年级几乎都是在没完没了的模拟考试和试卷评析中度过的,再看看学生们课桌上摆放的各种名目的复习资料,还有教室里布置的高考宣传标语,你就会明白我们的应试教育已经发展到了何种火热的程度。
 
问题是一旦考试成为目的,应试教育就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趋势、一种潮流,会像泛滥的洪水猛兽一样肆虐。再看看今天的应试教育早已从原本的位阶——工具、手段和方法,一跃进化为一种牢不可破的思想、观念、体系乃至于精神。应试教育俨然已经成为事实上左右我国教育实践的潜规则。有句口号就是这样在教育界的暗流中涌动:“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当应试教育上升到精神层面,开始渗透人的灵魂深处以后,应试教育就一定会像脱僵的野马一样无人能阻拦。应试教育的余毒和影响也就会影响和渗透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因为,长期浸淫在应试教育之下的各路人马,在经过五花八门的考试走向各自的岗位,甚至担任了某个领导职务以后,都会在他们的工作实践当中自觉不自觉地沾染应试教育的一套东西,广泛地用它来服务于管理。如今就听到了一种新的说法:应试科技。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在今年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大会上,就有院士指出应试化的倾向已经从教育界蔓延到了科技界。西安交通大学的汪应洛院士认为,我国工程教育实践与创新两手都不硬的部分原因在于应试教育。紧接着李连达院士更是毫不客气地说:“我们的科技的确是‘应试科技’:主管部门出题目,并确定相关的条条框框,路线、方法都规定得死死的,科研工作者只能在条条框框里‘应试’般地搞科研,自主创新非常困难。”
 
应试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爱出偏题怪题,出脱离实际的题目,有时甚至不惜故弄玄虚,名义上是为了增加试题的区分度,实际上让人觉得仿佛是为了显示命题者的聪明与诡异。而这一点在科技界也有类似的表现,李连达院士直陈:“一个最实际的例子就是我们投入很多经费搞了那么多课题,上天入地都解决了,却不能解决录像机和直升机的核心技术问题。”就像应试教育把学生和家长、老师和学校的注意力都导向分数和排名上一样,应试科技也不是把广大科研人员的精力引向扎扎实实地搞研究,而是引向抢项目、争经费,引向发论文、争名次。应试教育把学生引向标准答案,应试科技使科学研究越来越远离创造性。应试教育使学生缩手缩脚,不敢逾越标准答案雷池半步,应试科技也使科研人员循规蹈矩、唯唯诺诺。应试教育使学生丧失批判精神,应试科技使科研人员不敢质疑权威。应试教育严重忽视实验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应试科技助长了华而不实的科研作风。应试教育导致考试作弊之风蔓延,应试科技也存在学术造假现象。
 
像这样的由应试教育衍变来的应试科技的危害还能列出很多,不过其中最为根本的一条还是应试教育对人的毒害。而人既是政策的制定者又是具体的管理者和直接的实践者,也因此,应试教育的危害是广泛的。尽管今天我们只是拿应试科技说事,但不容否认,应试教育的余毒蔓延很广,只是它的严重性还远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而已。
 
应试科技对科技造成的危害,就如同应试教育对教育的危害一样是深远而广泛的。科技界应该汲取应试教育的惨痛教训和前车之鉴,在尚未被应试科技完全毒化之前,及早采取得力措施避免出现这样的局面。制度创新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出路。只有制度的变革,才能改变科研评价体系,从而对科研产生正确的导向作用。当然,解决应试教育问题的出路也同样如此。
 
 
 

上一条: 聚焦中国:中国学术研究的发展轨迹[2008-07-17]
下一条: 如何加强我国的科技基础能力建设[2008-08-05]
【字体: 【打印本稿】


如果您认为本网站提供的资料侵犯您的版权,请及时通知我们,我们将会及时加上版权信息或立即删除相关内容,并向您致以诚挚的歉意。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