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研究网首页]   [博客首页]    
高峡的博客

http://www.casted.org.cn/blog/?uid=2307

个人档案

高峡
重庆市科协

公告栏 登陆博客 栏目分类 全部日志 最新评论 博主评论 博主好友 博主收藏 博客成员 最近来访 论坛资料 统计数据
创建时间: 2010-04-16
最后更新时间: 2012-12-03
日志总数: 8
总点击量: 49914

 

 

日  志

[评论人:高峡] 评论时间:2010-04-16 19:40:25
学者的敬业问题比学术交流问题大的多、重要的多。
我想起,李约瑟本人寻求的“李约瑟难题”谜底之一是:中国的科举制度扼杀了求学者对自然规律探索的兴趣,思想被束缚在古书和名利上,“学而优则仕”成了读书人的第一追求。
今天中国的学者有一种现象:“追求学术卓越的人地位卑微,于是大家不去竞争谁学术做得好,而是看谁的权力大、地位高。位高权重之后,包括教授职称、学术资源、学术经费、生活条件等等,什么都来了,何乐而不为?”新版的“学而优则仕”,已经成为我国培养人才、专心学术不冶的顽症。
不应让权力、地位充填学者的头脑,而应还学术于学者。为此,首要的就是要从制度上作安排。在制度未安排好、权力地位一时的情况下,
博文地址:http://www.casted.org.cn/blog/?blogId=1024
[评论人:高峡] 评论时间:2010-06-16 16:21:21
人才环境好不好,从评价方法来说,不能靠自评,遗憾的是,这成为当前评价的主要方式。而应当主要靠客体来评,即主要靠科技工作者和公民来评。
博文地址:http://www.casted.org.cn/blog/?blogId=1060
[评论人:高峡] 评论时间:2010-07-09 17:33:07
确实,我们的学术交流现在形式主义盛行,缺乏民主和敢于持不同意见的氛围。但这并不为“学术交流只是形式”提供支撑。学术交流绝不是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交流后我们各有两个思想这样简单,学术交流的本质不在于学术信息的交换,而在于通过信息的交流从而产生“不同来源的思想的相互作用”,产生“智力的碰撞”,产生“科学家的科学劳动要素与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学术交流对学术主体激发出灵感的火花,从而产生“额外的”学术新思维的过程。换句话说,学术交流的本质在于“学术交流对学术思想的激发(激活、激励)、启迪作用”,从而“产生”新的学术思想、新的理论的过程。从这点来说,学术交流与科学研究是一致的,或者说学术交流就是科学研究的组成部分。所以,科学共同体以及钱学森等科学大师都很看重学术交流。这与你说的“卓越学者注重的是求真务实、敢于直言和批评的科学精神和对社会、人类、自然地高度负责的职业规范!”是一致的。遗憾的是,长期以来科学学创始人贝尔纳等对学术交流的经典论述并没有被我们所认识,这不仅造成学术交流认识的许多误区,也是学术会议收益低下的重要原因。
博文地址:http://www.casted.org.cn/blog/?blogId=1055
[评论人:高峡] 评论时间:2010-07-16 11:24:25
只说“自由是一种责任”还不完全,还应当说:“科学家的责任需要自由”,特别是由兴趣激发的科学研究需要自由,科学家只有有了完全的自由,才能作到独立研究、自由表达。近代科学史与现代科学史的许多科学家们,在当时的社会文化和历史背景下,可能仅仅只是为了探索自然世界奥秘而辛勤耕耘,甚至没有顾及自身。他们“为求知而研究”,不仅“是其最基本的价值追求”,可能也是唯一的价值追求。他们没有或无暇“考虑它的应用和实际问题的解决",也没有考虑那么多“社会责任”,因而既不能将他们纳入“自由至上主义”者行列,,也不能将他们拔高到“责任自由”的高度。我以为,上述两种科学自由观,只是后人抽象认识的极端,而不能反映多数科学家的实际。只有科学精神概括的科学自由理念才符合多数科学家的实际。
博文地址:http://www.casted.org.cn/blog/?blogId=1067
[评论人:高峡] 评论时间:2012-06-06 18:15:49
“学术会议控制数量和费用”、“限制一个人一年参加会议次数”等措施,是治标不治本,甚至是本未倒置。学术会议就应当开放。年青时代的爱因斯坦,曾经一年写出过3篇影响世界的科学论文!因多种原因,没能及时发表,多年后才震惊科学界。
回到我们国家现实,虽然在“营造科学民主、宽松包容的学术氛围,进一步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上采取了一些措施,但钱学森倡导的学术交流方式:“提问题,发表不同意见,作补充,提新看法”,长期以来,在我国并未明确认同,不仅科技人员实践者凤毛麟角,有的相关科学管理者也认为,钱老倡导的学术交流方式有些超前,难以旗帜鲜明地倡导宣传。目前,“中国科学家之间缺少公开的批评性的学术交流”的问题,已经引起越来越多的科学家的担忧。而“客客气气”,“人云亦云”长期占据学术交流主导。这一现象,值得深思!由于学术交流缺乏质疑这一科学精神核心要素,这是造成我国学术交流氛围不活跃、科技人员参与热情不高、对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的根本原因。
对我国学术交流这一现象,若从中国社会转型视角去观察,是否可以得出以下认识:学术交流方式的不同,其实反映的是对科学知识需求程度的不同,以及科学研究方式的不同。当学习吸收发达国家科技知识为大潮时,科学理论、科学方法、科学精神不可能一下子进入到科学界更深的肌体之中。就学术团体文化而言,首先也是先从举办学术会议、创办学术刊物、向社会传播科学等器物层面展开。在学术交流方式上,先以交流学术信息、宣读学术论文为主要形态,就是说,学术交流发展形态先有形似而后才有神似。只有在真正以自己的科学研究为主,科学研究真正以原创性为主时,争鸣质疑的学术交流方式才能普遍地、显著地根植到我们学术团体中来,“批评性的学术交流”才会成为时尚,质疑这一科学精神核心要素才会在学术交流中普遍地施行起来。
博文地址:http://www.casted.org.cn/blog/?blogId=1343